早年發(fā)病的特應性皮炎患者的隨訪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關鍵詞:早年發(fā)病的特應性皮炎患者的隨訪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特應性皮炎 自然病程 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 危險因素 中國人群
【摘要】:目的:研究在中國漢族人群中早年發(fā)病的特應性皮炎患者的自然病程及預后影響因素。方法:隨訪450例特應性皮炎早年發(fā)病的患者(發(fā)病年齡2歲),這些患者在2008-2009年曾參加特應性皮炎的相關研究,均已經在當時進行了中間絲相關蛋白的基因全測序。不同年齡段組和不同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突變位點患者皮疹的消退率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預后影響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結果:最終有284位患者成功進行隨訪。在2008-2009的相關研究中當時小于2歲的患者有153人,其中34.6%的患者皮疹在3歲時消退,67.3%的患者皮疹在5歲時消退。皮疹的5年消退率隨著入組時患者的年齡增長而降低。到5歲時35.9%的患者有哮喘病史,49.7%的患者有過敏性鼻炎病史。男性(P=0.032),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突變(P=0.021),SCORAD評分(P=0.041)與皮疹的預后有關。本人過敏史(過敏性鼻炎或哮喘)及家族過敏史(過敏性鼻炎、哮喘或特應性皮炎)對皮疹消退影響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不同的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突變位點對皮疹的消退率影響無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在中國人群中,早年發(fā)病的特應性皮炎在3歲及5歲的皮疹消退率分別為34.6%和67.3%,5年皮疹消退率隨著年齡的增長明顯下降。男性、SCORAD高評分及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突變?yōu)槠ふ钕说奈kU因素。本人及家族過敏史對皮疹消退無明顯影響。而且不同的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突變位點病對皮疹的消退率無明顯影響。
【關鍵詞】:特應性皮炎 自然病程 中間絲相關蛋白基因 危險因素 中國人群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58.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縮略語9-11
- 第一部分 前言11-15
- 第二部分 資料與方法15-17
- 2.1 資料來源15
- 2.2 隨訪問卷設計設計及數據管理15-16
- 2.3 FLG基因全測序16
- 2.4 統(tǒng)計學分析16-17
- 第三部分 結果17-30
- 3.1 一般資料17-18
- 3.2 皮疹的消退率及不同年齡組患者皮疹消退率的比較18-26
- 3.3 消退率影響單因素分析26-28
- 3.4 消退率影響多因素分析28-29
- 3.5 不同F(xiàn)LG突變類型患者皮疹消退率的比較29-30
- 第四部分 討論30-33
- 4.1 中國人群中早年發(fā)病的特應性皮炎患者疾病的自然病程30
- 4.2 影響特應性皮炎預后的影響因素30-33
- 第五部分 結論33-34
- 第六部分 參考文獻34-37
- 致謝37-39
- 附錄39-44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相關論文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麗芳;微生物與特應性皮炎[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1年05期
2 寧靜;特應性皮炎與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兩者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2年08期
3 尤立平,劉永生,楊頂權,李燕柳;北京地區(qū)1340名學齡前兒童特應性皮炎調查[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2年02期
4 林麟;特應性皮炎的某些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年04期
5 周文明,張學軍;特應性皮炎的環(huán)境因素[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3年02期
6 張亞芹,姜蘭香,孫海東,周天宇;特應性皮炎的診治[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3年13期
7 郭恒岳;用色差計評價特應性皮炎的色澤改變[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4年02期
8 田劍貞,徐麗敏;特應性皮炎的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年03期
9 Olesen A.B.;Bang K.;Juul S.;Thestrup- Pedersen K. ;惠海英;;丹麥20世紀90年代出生人群特應性皮炎的發(fā)病率相對穩(wěn)定[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08期
10 Krathen R.A.;Hsu S.;黨倩麗;;奧馬佐單抗不能改善嚴重的成人特應性皮炎[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玉峰;;特應性皮炎的防治[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李建紅;李萍;劉建中;崔榮;馮進云;;特應性皮炎患者血中白介素17含量檢測及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李彥希;趙鵬;;青鵬軟膏治療特應性皮炎療效觀察[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詹慶霞;;特應性皮炎的治療進展[A];首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5 劉玉峰;付萌;趙小東;廖文俊;;特應性皮炎的治療[A];200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蔡春霞;張梅;;暢迪治療特應性皮炎療效觀察[A];華東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7 姚志榮;;特應性皮炎的診斷與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8 申春平;邢環(huán);馬琳;;150例特應性皮炎患兒的生活質量調查研究[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湯建萍;樹葉;張丹;曾迎紅;;血清特異性IgE在兒童特應性皮炎中的意義[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鄒先彪;李蕾;;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新進展[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皮膚科主任 張建中;特應性皮炎該用什么藥[N];健康報;2008年
2 周艷青;冷水擦洗可治特應性皮炎[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3 徐述湘;特應性皮炎治療應講究“用藥藝術”[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4 記者 張潔 通訊員 周建躍 溫紅蕾;省婦幼征集150名特應性皮炎患者[N];湖北日報;2009年
5 哈醫(yī)大一院皮膚科 鄭淑云 (副主任醫(yī)師) 通訊員 張新浩;家庭防治特應性皮炎[N];家庭醫(yī)生報;2009年
6 出診醫(yī)生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 項蕾紅;特應性皮炎總反復 須分期用藥[N];健康報;2012年
7 張炎;別把特應性皮炎當普通濕疹[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8 中國消費者報 張靜波;特應性皮炎需遠離激素[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9 李其林;三種病原體與特應性皮炎密切相關[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10 健康時報記者 何佳頤;特應性皮炎要遠離激素[N];健康時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巍;中藥“喘可治”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實驗與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2 溫曉文;培土清心顆粒對特應性皮炎樣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預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3 陳秀華;中醫(yī)針藥結合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曹蕾;1.口服益生菌對兒童特應性皮炎預防作用長期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 2.小鼠皮膚不同毛發(fā)周期蛋白質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廖勇梅;培土清心方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觀察及作用機理初探[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6 雍磊;淋巴免疫治療成人特應性皮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7 莫秀梅;培土清心法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多維臨床療效評價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8 黃業(yè)堅;清心培土法治療特應性皮炎的療效及對患者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郭亞南;卡介菌多糖核酸對小鼠特應性皮炎模型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0年
10 馬蕾;特應性皮炎與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及絲聚合蛋白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錫偉;特應性皮炎住院患者的回顧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2 蔣增瓊;中國漢族人群6個SNPs交互作用與特應性皮炎易感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周光澤;玉屏風顆粒聯(lián)合抗組胺藥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觀察[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吳威翰;莫匹羅星局部治療激素抵抗特應性皮炎/濕疹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李絮茹;維生素D受體激動劑對小鼠特應性皮炎模的治療作用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李秀梅;甲殼質對小鼠特應性皮炎作用的實驗研究[D];青島大學;2015年
7 易紅;0.03%他克莫司軟膏長期間歇維持治療兒童特應性皮炎療效及安全性觀察[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Tatiana Korchuganova;65例特應性皮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皮損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曾波;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在特應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實驗研究[D];瀘州醫(yī)學院;2012年
10 孟圓;依據食物sIgG檢測的飲食干預在兒童特應性皮炎治療中的作用評價[D];遵義醫(yī)學院;2016年
,本文編號:10325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03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