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鏡檢查腺瘤檢出率的影響因素及大腸息肉臨床病理特點分析
本文關鍵詞:結腸鏡檢查腺瘤檢出率的影響因素及大腸息肉臨床病理特點分析
【摘要】:背景:結腸鏡檢查可以有效減少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及相關死亡率,這主要得益于它能夠發(fā)現(xiàn)并切除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如果腺瘤性息肉在結腸鏡檢查中發(fā)生漏診,則患者在篩查間期發(fā)生結直腸癌的風險就會大幅度增高。如何提高結腸鏡檢查的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大腸腺瘤檢出率(adenomadetection rate,ADR)是公認的評價結腸鏡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及預防間期癌的唯一指標。雖然目前無統(tǒng)一明確的提高腺瘤檢出率的具體措施,但是很多因素已經被認為和腺瘤檢出率相關。這些因素包括:退鏡時間、盲腸到達情況、醫(yī)師的資歷及專業(yè)背景、患者相關因素(腸道準備情況、接受檢查時的體位、檢查時是否為鎮(zhèn)靜麻醉狀態(tài)等)、結腸鏡檢查單位規(guī);蛩、輔助觀察及成像方法、腺瘤特征等[5]。 目的:1.探討ADR的影響因素,并對左半結腸、右半結腸的ADR和息肉檢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分別進行比較。2.對檢出息肉的病理類型與息肉部位、大小、對應的患者性別、年齡的關系進行分析,總結大腸息肉的臨床病理特點。 方法:對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于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內鏡中心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共437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及Logistics回歸分析探討患者年齡、性別,醫(yī)師資歷,是否在麻醉狀態(tài)接受結腸鏡檢查,結腸鏡型號,腸道準備情況,,盲腸到達情況,退鏡時間及結腸解剖部位與ADR的關系。采用卡方檢驗對大腸息肉病理類型構成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結果:1.ADR相關因素分析:1)單因素卡方分析:男性的ADR高于女性(P=0.008),且這一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60歲人群中(P=0.018);≥60歲年齡組ADR高于<40歲年齡組(P=0.000)和40~59歲年齡組(P=0.002),<40歲和40~59歲間ADR無差異(P=0.105);腸道準備程度III級的ADR低于I級(P=0.005)和II級(P=0.042),I級和II級間ADR無差異(P=0.095)。男性醫(yī)師ADR高于女性醫(yī)師(P=0.005),TCC總體ADR有差異(P=0.011),但各組間ADR并無遞增趨勢;醫(yī)師職稱不同,ADR總體有差異(P=0.000),主治醫(yī)師ADR最高(32.26%),與其它職稱相比(P<0.05);NYC總體ADR無差異(P=0.461)。麻醉與不麻醉狀態(tài),ADR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0);使用Olympus的ADR較PENTAX的ADR高(P=0.001);盲腸“到達”組ADR顯著高于“未到達”組,但P=1.000;WT:1~4組ADR依次增大,除6≤t<8與t≥8組間ADR比較無差異(P=0.207),其余組間ADR比較均有差異(P<0.05)。2)Logistics回歸分析:患者性別(OR:2.324,95%CI:1.386~3.899)、年齡(OR:0.563,95%CI:0.382~0.831)、內鏡醫(yī)師性別(OR:3.111,95%CI:1.848~5.238)、退鏡時間(OR:0.505,95%CI:0.407~0.627)、腸道準備情況(OR:2.411,95%CI:1.310~4.436)為ADR的獨立預測因子。2.左半結腸PDR高于右半結腸(P=0.000),左、右半結腸ADR無差異(P=0.671)。3.≥60歲年齡組腺瘤比例大于<60歲年齡組(P=0.029);男、女腺瘤比例無差異(P=0.562);0.5cm~1.0cm組和≥1.0cm組的腺瘤比例均大于<0.5cm組(P<0.05);右半結腸腺瘤比例大于左半結腸(P=0.013)。 結論:1.ADR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性別(患者),年齡,內鏡醫(yī)師性別,腸道準備情況,WT。男性,年齡≥60歲的患者ADR較高,內鏡醫(yī)師為男性,腸道準備情況良好,WT≥8分鐘時,可以提高ADR。2.息肉的好發(fā)部位在左半結腸,左半結腸非腺瘤性息肉比例較高;左半結腸、右半結腸患大腸腺瘤的風險相近。3.腺瘤和非腺瘤在息肉大小和分布上存在差異:息肉大小超過0.5cm或息肉位于右半結腸時,息肉為腺瘤的可能性更大,腺瘤和非腺瘤都以0.5cm以下常見,左半結腸好發(fā)。
【關鍵詞】:結腸鏡 腺瘤檢出率 退鏡時間 大腸息肉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3
【目錄】:
- 前言4-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4
- 英文縮略詞表14-15
- 第1章 緒論15-17
- 第2章 綜述17-26
- 2.1 大腸息肉臨床特點及發(fā)病機理17-19
- 2.2 大腸息肉與結直腸癌的關系19-22
- 2.3 結腸鏡作為檢出大腸腺瘤和預防結直腸癌的金標準檢查手段22-23
- 2.4 結腸鏡檢查的質量控制23-26
- 第3章 資料與方法26-32
- 3.1 一般臨床資料26-27
- 3.1.1 病例資料26
- 3.1.2 醫(yī)師資料26-27
- 3.1.3 設備27
- 3.2 方法27-31
- 3.2.1 定義概念27-28
- 3.2.2 實驗設計28-31
- 3.3 數(shù)據(jù)收集31
- 3.4 數(shù)據(jù)分析31-32
- 第4章 結果32-43
- 4.1 基本資料32-34
- 4.2 結果34-43
- 第5章 討論43-55
- 5.1 ADR 相關因素——與腺瘤發(fā)病率相關因素44-46
- 5.1.1 患者性別44-45
- 5.1.2 患者年齡45-46
- 5.2 ADR 相關因素——與結腸鏡操作相關因素46-48
- 5.2.1 醫(yī)師性別、醫(yī)師資歷/經驗46-47
- 5.2.2 退鏡時間47-48
- 5.3 ADR 相關因素——與病變顯露程度相關因素48-50
- 5.3.1 腸鏡型號48-49
- 5.3.2 腸道準備情況49-50
- 5.4 ADR 相關因素——其他因素50-51
- 5.4.1 是否在麻醉情況下進行結腸鏡操作50-51
- 5.4.2 ADR/PDR 的解剖分布差異51
- 5.5 大腸息肉的臨床病理特點分析51-53
- 5.6 本研究局限性53-55
- 第6章 結論55-56
- 參考文獻56-65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5-66
- 致謝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仁祥,王吉甫,汪建平;胃腺瘤性息肉[J];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1995年03期
2 楊春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診斷和治療[J];醫(yī)學信息;1997年03期
3 錢井華,邵桂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8例報告[J];中國綜合臨床;2001年02期
4 秦梅;朱善軍;胡君麗;宋建國;李英;;直腸混合性增生性腺瘤性息肉一例[J];新疆醫(yī)學;2003年06期
5 孫振華;;胃底腺瘤性息肉1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年02期
6 Tierney RP ,魯澤清;腺瘤與癌的關聯(lián)[J];國外醫(yī)學.外科學分冊;1990年06期
7 郭立杰;;結腸鏡下切除結腸巨大腺瘤性息肉42例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3年10期
8 劉獻棠,吳印愛,劉軍,謝先福,周運添,謝尚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變的治療體會[J];實用癌癥雜志;2000年01期
9 張寶賀;宋暢;;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臨床病理分析[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9年11期
10 盛劍秋;李世榮;楊欣艷;張英輝;蘇惠;余東亮;閆偉;耿洪剛;;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腺瘤的預防性干預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梅俏;鮑峻峻;許建明;曹海龍;朱振;;228例大腸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回顧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2 童華生;張亞歷;姜泊;張婉雯;任寶軍;;大腸鋸齒狀腺瘤體視學定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3 童華生;張亞歷;姜泊;張婉雯;任寶軍;;結直腸鋸齒狀腺瘤內鏡和病理形態(tài)特征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4 張亞歷;姜泊;陳小伍;任寶軍;張婉雯;戎禎祥;;結直腸鋸齒狀腺瘤的定量診斷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5 陶珊;姜泊;;大腸平坦型腺瘤流行病學特征[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6 盛劍秋;;大腸癌癌前病變及其干預治療研究的機遇和挑戰(zhàn)[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徐尤佳;家族腺瘤性息肉病100%癌變[N];健康時報;2008年
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蔡三軍;腺瘤性息肉要早切[N];健康時報;2010年
3 麥迪信;NSAIDs可降低腺瘤性息肉復發(fā)危險[N];醫(yī)藥經濟報;2003年
4 上海華山醫(y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yī)師 殷保兵;真性膽囊息肉會癌變[N];健康時報;2008年
5 陜西 主任醫(yī)師 李增烈;大腸癌“鐘情”哪些人[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6 汪芳裕;要重視大腸癌的普查[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7 鄭楊;胃癌高發(fā)與心情有關[N];健康時報;2007年
8 湖南中醫(yī)學院附二醫(yī)院教授 熊之焰;預防大腸癌的三部曲[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婉雯;大腸癌前病變新類型:鋸齒狀腺瘤特性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2 徐曉東;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臨床診治及COX-2基因表達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少軍;大腸高危腺瘤和癌變息肉的臨床分析及decorin在腺瘤中的表達與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趙喜穎;基于“治未病”理論腺瘤性大腸息肉中醫(yī)防治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王雅鋅;結腸鏡檢查腺瘤檢出率的影響因素及大腸息肉臨床病理特點分析[D];吉林大學;2015年
4 楊二龍;3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臨床診治分析[D];皖南醫(yī)學院;2014年
5 王韜;MNP-RT-PCR技術在結直腸癌和腺瘤性息肉篩查和鑒別中的應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583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75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