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特征的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糖尿病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特征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第一部分兩種小鼠糖尿病創(chuàng)面愈合模型的比較目的:以糖尿病創(chuàng)面為代表的慢性創(chuàng)面是當前創(chuàng)傷醫(yī)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目前尚缺乏穩(wěn)定的動物模型。本實驗在鏈脲佐菌素(STZ)誘導的小鼠糖尿病模型和基因自發(fā)突變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基礎上復制全層皮膚缺損模型,觀察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的變化及VEGF-A、Col-Iα mRNA的表達水平,旨在比較兩種目前常用的糖尿病小鼠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模型的優(yōu)缺點,為后續(xù)開展糖尿病創(chuàng)面愈合的動物實驗研究提供依據(jù)。方法:1)24只4周齡ICR雄性小鼠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ND組)12只,高脂飼料+STZ誘導組(STZ組)12只,分別給予普通鼠糧或高脂飲食喂養(yǎng)4周后,STZ組給予腹腔注射8Omg/kg STZ(隔兩日后重復注射)誘導糖尿病。建模成功后4周復制背部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模型。2)10~11周齡C57BL/KsJ(ddb/ddb)小鼠(db/db組),SPF級C57BL/KsJ(db/+)小鼠(ddb/+組)各12只,雌雄各半。3)四組小鼠均于異氟烷吸入麻醉后進行背部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模型的復制。術后第0、3、7、10、14、17、21、24、28天分別進行創(chuàng)面換藥、圖像采集,并于傷后第7、14天創(chuàng)面取材取材。NIH ImageJ圖像分析軟件進行創(chuàng)面愈合率的測定,Real time-PCR檢測創(chuàng)面組織VEGF-A、Col-Iα mRNA的表達。結果:與對照組(ND組與db/+組)相比,糖尿病小鼠(STZ組與db/db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延遲,尤其在傷后第7、10、14天愈合率與相應的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兩種糖尿病小鼠模型間,雖創(chuàng)面面積在傷后第3天均有不同程度的擴大,但3天以后db/db組的創(chuàng)面愈合進程較STZ組延遲更為明顯,愈合時間顯著延長。與對照組(ND組與db/+組)相比,糖尿病小鼠(STZ組與db/db組)新生上皮化長度減小,尤其在傷后第7天與相應對照組相比有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傷后14天兩組雖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兩個糖尿病組小鼠新生上皮長度仍低于對照組。創(chuàng)面修復相關基因的real time-PCR結果顯示,傷后第7天,兩個糖尿病組創(chuàng)面組織VEGF-A、Col-Iα mRNA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傷后第14天糖尿病組上述兩種mRNA的表達水平仍低于相應的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兩種糖尿病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模型均表現(xiàn)出愈合延遲、創(chuàng)面修復相關mRNA表達水平下降的特點,但在創(chuàng)面愈合延遲的程度上,基因自發(fā)突變的糖尿病db/db小鼠更適合進行糖尿病慢性創(chuàng)面的研究。第二部分糖尿病db/db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特性的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自發(fā)基因突變的糖尿病db/db小鼠皮膚全層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的病理生理特征,了解其愈合延遲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應用其開展糖尿病慢性創(chuàng)面愈合機制及治療干預的后續(xù)研究提供理論基礎。方法:10-11周齡自發(fā)突變糖尿病C57BL/KsJ (db/db)小鼠和C57BL/KsJ(db/+)健康對照小鼠各12只,雌雄各半。其中db/db小鼠作為實驗組(簡稱db/db)、db/+小鼠作為對照組(簡稱db/+)。麻醉下復制1 cm ×1 cm的背部皮膚全層缺損創(chuàng)面,第0、3、7、10、14、17、21、24、28天分別進行創(chuàng)面換藥、圖像采集,并于傷后第7、14天創(chuàng)面取材取材。NIH ImageJ圖像分析軟件進行創(chuàng)面愈合率的測定,Real time-PCR檢測創(chuàng)面組織VEGF-A、VEGFR2、IL-6、CXCR4、 CXCL12、Col-Iα、α-SMA mRNA的表達,并進行CD31免疫組化染色觀察創(chuàng)面組織新生血管形成程度。結果:與正常對照db/+小鼠相比,糖尿病db/db小鼠創(chuàng)面愈合進程延遲,前者傷后17天基本愈合,而后者則延遲到傷后28天。就創(chuàng)面愈合率而言,傷后第7、10、14天,糖尿病db/db小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顯著降低(P0.05),同時,傷后第7、14天新生上皮長度亦顯著下降(第7天,P0.05;第14天,P0.01)。實時定量PCR結果顯示,糖尿病db/db小鼠創(chuàng)面組織血管形成相關因子VEGF-A、VEGFR2 mRNA相對表達量在傷后第7、14天均顯著減少(P0.05),炎癥因子IL-6 mRNA相對表達量在傷后第7、14天亦顯著減少(P0.05),而趨化因子CXCL12及其受體CXCR4 mRNA的相對表達量雖呈下降趨勢,但與正常對照db/+小鼠相比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細胞外基質成分Col-Iα mRNA的相對表達量在傷后第7天明顯減少(P0.05),而α-SMA mRNA雖在傷后第弟7、14天均低于正常對照組db/+小鼠但并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創(chuàng)面組織切片CD31染色結果提示,糖尿病db/db小鼠創(chuàng)面新生血管形成在傷后第7天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db/+小鼠(P0.05)。結論:自發(fā)基因突變的糖尿病db/db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模型具有顯著的愈合延遲,并表現(xiàn)出與臨床患者相似的局部炎癥反應低下、炎性細胞浸潤減少以及表皮增殖、細胞外基質沉積及新生血管形成受抑的愈合特征,可作為糖尿病慢性創(chuàng)面愈合研究的較可靠動物模型。
【關鍵詞】:糖尿病小鼠 STZ 慢性創(chuàng)面 糖尿病創(chuàng)面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41;R587.2
【目錄】:
- 縮略詞表4-6
- 摘要6-10
- Abstract10-14
- 第一部分 小鼠糖尿病全層皮膚缺損模型的建立14-36
- 引言14-16
- 實驗動物、試劑及主要設備16-18
- 方法18-23
- 結果23-31
- 討論31-34
- 參考文獻34-36
- 第二部分 糖尿病db/db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特性的研究36-65
- 引言36-38
- 實驗動物,試劑及主要設備38-40
- 方法40-47
- 結果47-56
- 討論56-61
- 結論61-62
- 存在不足及改進方法62-63
- 參考文獻63-65
- 綜述65-77
- 參考文獻74-77
- 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77-78
- 致謝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彥彰;饒偉;高興;周東浩;劉靜;;糖尿病小鼠組織和血液的掃描量熱學研究[J];科技導報;2008年19期
2 劉建;黃永德;田小雨;劉利梅;黃少玲;劉志偉;于君;姚曉強;黃聿;;血晶素修復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內皮舒張功能及其可能機制[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11年02期
3 王冰;程麗靜;劉明川;高政南;;糖尿病小鼠肝臟脂肪酸合成酶的動態(tài)表達[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4 劉倩;李霞輝;張學梅;;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3年10期
5 王楓,龔守良;糖尿病小鼠小腸的輻射效應[J];國外醫(yī)學(放射醫(yī)學核醫(yī)學分冊);2000年05期
6 王計辰,張學春,李長東,譚毓銓;糖尿病小鼠免疫狀態(tài)的實驗研究[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常海艷,薛長勇,朱強,方芳,陳則;糖尿病小鼠對流感病毒滅活疫苗的免疫應答[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年03期
8 王婧;菊科植物Samallanthus sonchifolius葉對遺傳性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5年06期
9 梁華,肖洪彬,李秋梅,,李潤征,李澤光;酸甘配伍法對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血糖含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1995年03期
10 趙詠梅,姬志娟,趙志煒,錢玉英,晉志高,裴進京,盛樹力;糖尿病小鼠腦組織超磷酸化及其機理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冰;高政南;;糖尿病小鼠肝臟上脂肪酸合成酶的動態(tài)表達[A];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2 于琦;劉占文;;仙杞飲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脂異常的作用[A];弘揚中華養(yǎng)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養(yǎng)生康復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鐵璐;李學軍;陳豐原;;四氫生物蝶呤對糖尿病小鼠內皮祖細胞功能的影響[A];第七屆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焦士蓉;王波;黃承鈺;于爽;陰文婭;;糖尿病小鼠肝組織氧化損傷研究[A];食物功效成分與健康——達能營養(yǎng)中心第九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徐湘;陳輝;凌冰玉;張玉秋;許嵐;曹紅;;脊髓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激活導致2型糖尿病小鼠痛覺過敏[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6 陳建國;王茵;梅松;來偉旗;付穎;胡欣;;茶多糖對糖尿病小鼠降血糖、改善癥狀作用的研究[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長三角生物醫(yī)藥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夏陳海;劉毅;張海峰;王汝濤;馬彥卓;賀媛;廉坤;靳溫;路曉燕;王海昌;陶凌;;GSNO在糖尿病小鼠和非糖尿病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機制[A];中國生理學會消化內分泌生殖代謝生理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消化內分泌生殖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8 吳貽松;陸紅麗;韓燕飛;郭新;黃旭;許文燮;;NPs信號通路在糖尿病小鼠胃動力學障礙中的作用及其機制[A];中國生理學會第23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生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文集[C];2010年
9 孫亮亮;龐濤;湯瑋;鄒俊杰;寶軼;陳海燕;陳向芳;鄭驕陽;葉菲;張貝;陸文銓;石勇銓;;新型復方制劑絡寧膠囊緩解糖尿病小鼠焦慮抑郁的研究[A];中國微循環(huán)學會2014年全國學術會議大會匯編[C];2014年
10 張栩;黃波;周f^f^;陳暢;;糖尿病小鼠肝臟中內源亞硝基化蛋白的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及網(wǎng)絡分析[A];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暨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摘要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瀟;低劑量電離輻射對1型糖尿病小鼠腎臟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歐陽建;同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小鼠的療效及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吳劍;流感病毒全病毒滅活疫苗及疫苗佐劑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的效力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沁;脈沖射頻能量(PRFE)加快糖尿病小鼠傷口愈合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5 金志珊;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小鼠子宮內膜蛋白質組學及LDHB的表達和功能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6 王永剛;姜黃素衍生物C66對1型糖尿病小鼠心血管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保護作用[D];吉林大學;2015年
7 胡太平;Sonic Hedgehog促糖尿病小鼠傷口愈合及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8 張馳;低劑量電離輻射對鏈脲佐菌素誘導的1型糖尿病小鼠炎癥因子表達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9年
9 邵淑宏;烏龍茶多糖理化性質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10 王穎瑩;STZ糖尿病小鼠創(chuàng)傷難愈的轉基因治療及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培培;桑白皮化學拆分組分降糖作用實驗研究及其對糖尿病小鼠物質、能量代謝的影響[D];河南中醫(yī)學院;2015年
2 趙清波;蠶蛹蛋白腸內營養(yǎng)制劑干預Ⅱ型糖尿病小鼠代謝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5年
3 信如娟;非諾貝特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管內皮功能及其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4 鮑濟洪;糖尿病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特征的實驗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何峰;1型糖尿病小鼠眼內壓和視網(wǎng)膜病變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于攀;一氧化氮和超氧陰離子在糖尿病小鼠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的作用[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7 徐萍;抗膽堿酯酶藥對誘發(fā)糖尿病小鼠的毒性影響[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8 覃志成;糖克治療糖尿病小鼠的機理研究[D];浙江中醫(yī)學院;2003年
9 殷莉;鳳丹皮與毫州丹皮結合運動對2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10 徐茂紅;黃精多糖對實驗性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糖尿病小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愈合特征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16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0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