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阿片類藥物引起痛覺過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是指大量或者連續(xù)應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出現(xiàn)的一種痛閾值降低和/或對正常疼痛刺激的超敏反應為特點的感覺異,F(xiàn)象。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μ受體激動劑,起效迅速,時量半衰期短而恒定,重復用藥體內亦無蓄積,由于這些良好的藥代動力學特點,瑞芬太尼被廣泛用于全身麻醉。但臨床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停藥后易出現(xiàn)爆發(fā)痛和痛覺過敏,手術結束前常需給予小劑量其他阿片類藥物來緩解,導致它發(fā)生痛覺過敏現(xiàn)象明顯頻于、強于其他阿片類藥物,給術后鎮(zhèn)痛以及疼痛治療增加了難度,也帶來了更多并發(fā)癥。因此如何有效預防、治療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以及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的發(fā)生機制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如何有效預防、治療瑞芬太尼誘發(fā)的痛覺過敏還存在不少的爭議,目前臨床上最普遍的方法是在手術結束前給予小劑量其他阿片類藥物,試圖減輕瑞芬太尼長時間用藥停藥后誘發(fā)的爆發(fā)痛或痛覺過敏。但阿片類藥物的鎮(zhèn)痛作用僅僅是掩蓋了痛覺過敏的現(xiàn)象,并未從本質上消除瑞芬太尼所致痛覺過敏的發(fā)生。有研究報道,脊髓中的環(huán)氧化酶參與了瑞芬太尼所致痛覺過敏的發(fā)生,而環(huán)氧化酶拮抗劑,如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鈉等都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誘發(fā)的術后痛覺過敏。也有研究報道認為,其他藥物如氯胺酮、可樂定等,對抑制瑞芬太尼誘發(fā)的痛覺過敏,有比較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但該研究目前還存在爭議。對術后使用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如硫酸鎂,14個多中心前沿性研究進行Meta分析報道認為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拮抗劑不能有效預防瑞芬太尼誘發(fā)的術后痛覺過敏。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防治瑞芬太尼誘發(fā)的痛覺過敏現(xiàn)象。目前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的發(fā)生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可能與內源性阿片濃度的減少以及NMDA受體的激活等相關。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電針刺激可抑制瑞芬太尼誘發(fā)的痛覺過敏。傳統(tǒng)醫(yī)學中針灸的良好療效已被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認可和應用。電針用于慢性疼痛的療效確定,是一種有效的輔助鎮(zhèn)痛方法。近年研究顯示,關于針刺鎮(zhèn)痛的主要機制,可能是刺激機體釋放了內源性阿片類物質、腺苷、5-羥色胺等有關。也有研究報道電針能減輕嗎啡耐受。還有研究報道電針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減輕瑞芬太尼誘發(fā)切口痛大鼠痛覺過敏現(xiàn)象,其機制可能與抑制脊髓ERK信號通路的激活有關,但不同電針輸出波形對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的作用及機制還鮮有報道。為此本課題擬通過臨床研究探討不同電針輸出波形對緩解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相關機制。研究目的擬通過觀察不同電針輸出波形刺激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位對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行脾切除術患者術中使用瑞芬太尼麻醉誘發(fā)痛覺過敏的影響,并檢測患者在不同時間點外周靜脈血中5-羥色胺(5-HT)、β內啡肽(β-EP)和前列腺素E2(PGE2)等炎性因子水平,探討其可能機制。研究方法擇期擬行脾切除術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患者80例,年齡18~50歲,ASA分級Ⅰ~Ⅱ級。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4組(n=20):瑞芬太尼組(R組),疏密波+瑞芬太尼組(DR組),連續(xù)波形組+瑞芬太尼組(CR組),斷續(xù)波+瑞芬太尼組(IR組)。針刺組于麻醉誘導前30 min開始針刺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干預,電針連接至脈沖治療儀并調節(jié)輸出波形:分別調節(jié)電針刺激參數(shù):疏密波1mA+2/15 Hz,連續(xù)波1mA+15 Hz,斷續(xù)波1mA+0/15 Hz。持續(xù)刺激1小時,刺激結束后留針至手術結束。術后觀察患者睜眼時間、拔管時間、Ramsay鎮(zhèn)靜評分等。于術后2h(T1)、12h(T2)、24h(T3)、48h(T4)記錄疼痛評分(VAS),T_4舒適度評分(BCS)和機械痛域值(QST)。記錄四組患者術后48 h內舒芬太尼用量、補救鎮(zhèn)痛率、舒適度評分和切口周圍痛閾。記錄手術總時間和舒芬太尼用量。記錄呼吸抑制、低血壓、惡心嘔吐等發(fā)生率。測手術前(T1)、手術后2h(T2)、24h(T3)、48h(T4)時間點血液標本中5-羥色胺、β內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含量。研究結果1.四組術中瑞芬太尼用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R組比較,DR組、CR組和IR組舒芬太尼用量減少,舒適度評分和切口周圍痛閾升高,惡心嘔吐發(fā)生率降低,DR組補救鎮(zhèn)痛率降低(P0.05),CR組和IR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DR組比較,CR組和IR組舒芬太尼用量增多,補救鎮(zhèn)痛率升高,舒適度評分和切口周圍痛閾降低(P0.05);CR組和IR組間上述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R組、CR組和IR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_1時,與R組靜息VAS比,CR、IR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DR組較低(P0.05)。T2時,R組靜息和運動VAS以及術后舒芬太尼用量的均值均比CR組、DR組、IR組高(P0.05);且與DR組靜息VAS比,CR組較高(P0.05)。T_3時,R組靜息VAS和瑞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組、DR組、IR高(P0.05);同時,與DR組靜息VAS比,CR組、IR組較高(P0.05);與R組運動VAS比,DR組較低(P0.05)。T_4時,R組靜息和運動VAS以及術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組、DR組、IR組高(P0.05);與DR組靜息和運動VAS和術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組、IR組較高(P0.05);R組QST和BCS比CR組、DR組、IR組均低(P0.05);DR組QST和BCS比CR組、IR組均較高(P0.05)。術后CR、DR、IR組惡心嘔吐發(fā)生率較R組低。2.DR組患者血漿中5-HT水平T2、T3時間點含量分別為(133.22±40.65和52.48±51.15)ng/ml,和R組(167.33±55.84和223.28±80.03)ng/ml、CR組(164.14±47.13和217.74±76.45)ng/ml、IR組(163.15±47.15和215.14±75.65)ng/ml相比,DR組明顯降低。DR組患者血漿中β-EP水平在T3、T4含量分別是(175.94±44.73)pg/ml和(161.96±34.11)pg/ml,相對于R組(133.22±37.25和127.79±40.54)pg/ml、CR組(136.56±45.81和129.85±36.14)pg/ml、IR組(135.48±44.72和128.95±35.84)pg/ml顯著升高(P0.05)。DR組患者血漿中PGE2水平在T2、T3時間點含量分別是(41±5和40±5)pg/ml,和R組(64±5和62±7)pg/ml、CR組(66±6和62±6)pg/ml、IR(65±6和61±6)pg/ml相比,顯著降低。各組中無呼吸抑制和低血壓發(fā)生。結論電針刺激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位可抑制瑞芬太尼麻醉誘發(fā)痛覺過敏,且疏密波形輸出電針刺激效果最佳。其機制可能與電針刺激增加內源性β內啡肽(β-EP)產生,抑制炎癥性介質5-羥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的釋放有關。
【學位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6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寧;;預注射氯胺酮或帕瑞昔布對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覺過敏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年36期
2 師敬利;;瑞芬太尼麻醉誘發(fā)術后痛覺過敏應用右美托咪定聯(lián)合超低劑量納洛酮預防的臨床觀察[J];健康之路;2017年02期
3 王珊珊;崔偉華;韓如泉;;阿片類藥物誘導痛覺過敏的行為學表現(xiàn)及疼痛特點[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年01期
4 張粒子;張婧;姜珊;徐世元;;α_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防治術后痛覺過敏的相關機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年08期
5 章沿鋒;姚尚龍;張小m:;;脊髓星形膠質細胞TLR3與大鼠痛覺過敏形成的關系[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3期
6 俞紅麗;于布為;;麻醉手術后痛覺過敏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yī)學;2009年06期
7 張?zhí)靷?董英偉;馮宇峰;劉鳳;廖瑞哲;;可樂定對辣椒素熱痛覺過敏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8年24期
8 張楊;參與機械性痛覺過敏的皮層結構[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5年05期
9 周云生,徐建勛,張慶基,黎毅仁,李立;痛覺過敏的肺癌2例報道[J];腫瘤;2000年02期
10 蔣強;齊敦益;;羥考酮聯(lián)合小劑量納美芬治療瑞芬太尼術后痛覺過敏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軍;;抑制痛覺過敏完善術后鎮(zhèn)痛[A];2012年浙江省疼痛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張?zhí)靷?馮宇峰;廖瑞哲;劉風;;辣椒素與痛覺過敏[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8年
3 薛慶生;于布為;;阿片類藥物鎮(zhèn)痛治療的困惑-痛覺過敏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進展[A];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知識更新講座[C];2006年
4 徐世元;雷洪伊;;瑞芬太尼引起痛覺過敏脊髓機制的研究[A];第一屆全國麻醉藥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二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孔微微;李軍;曹紅;連慶泉;宋學軍;胡三覺;;小鼠背根節(jié)慢性壓迫致機械熱痛覺過敏和觸誘發(fā)痛模型的建立[A];浙江省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浙江省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康芳;王瑞婷;方才;楊佳;;小劑量氯胺酮預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覺過敏的臨床探討[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8年
7 尹平平;羅放;;傷害性杏仁核中p-ERK介導芬太尼誘導痛覺過敏[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麻醉學會[CSIA]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麻醉學術研討會、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麻醉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C];2015年
8 張曉琴;彭章龍;于布為;;Non-NMDA受體在術后痛覺過敏中作用的研究進展[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8年
9 孔微微;李軍;曹紅;連慶泉;宋學軍;胡三覺;;頸椎神經(jīng)根病變模型的痛覺過敏和異位自發(fā)電位的探究[A];浙江省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浙江省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陳雪梅;許今;鄭蓓潔;宋建鋼;王祥瑞;;電針通過抑制脊髓IFN-γ過度釋放引起的P2X4受體表達上調緩解慢性縮窄模型大鼠痛覺過敏[A];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倩妮;視交叉上核Egr基因振蕩紊亂在圍術期痛覺過敏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9年
2 陶欣;NR2B的表達在大鼠外周痛覺過敏的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8年
3 簡道林;氯胺酮抗痛覺過敏機制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俞芳;地佐辛對于緩解開腹手術患者術后瑞芬太尼引起痛覺過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5 郁蔥;脊髓GluN1在急性阿片藥物誘導痛覺過敏中的作用及調節(jié)機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丁欣利;TRPV4信號通路在大鼠背根神經(jīng)節(jié)慢性壓迫后痛覺過敏的機制[D];山東大學;2010年
7 孫哲;右美托咪定對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7年
8 張貴和;脊髓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及其細胞因子在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形成中的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9 汪靜;星形膠質細胞在福爾馬林誘導的大鼠炎性持續(xù)性痛覺過敏中的作用[D];蘭州大學;2012年
10 王超;NF-κB介導大鼠背根神經(jīng)節(jié)持續(xù)機械刺激后熱痛覺過敏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云;不同電針輸出波形對瑞芬太尼麻醉誘發(fā)痛覺過敏的作用及機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韓夢麗;右美托咪定復合納布啡預處理對瑞芬太尼術后早期痛覺過敏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9年
3 林堯;水通道蛋白4抑制劑在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中的作用[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劉越;納布啡聯(lián)合帕瑞昔布預防瑞芬太尼引起術后痛覺過敏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9年
5 劉晴晴;右美托咪定防治芬太尼誘導的痛覺過敏相關性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9年
6 翟妙妙;小劑量氯胺酮聯(lián)合NSAIDs預防瑞芬太尼引起術后痛覺過敏的觀察[D];石河子大學;2018年
7 賈真;右美托咪定聯(lián)合納美芬預防瑞芬太尼引起痛覺過敏的臨床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8年
8 李珍;杏仁核鈣/鈣調蛋白依賴蛋白激酶Ⅱα在阿片誘導的大鼠痛覺過敏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
9 李晶晶;右美托咪定對瑞芬太尼誘發(fā)痛覺過敏鏡像痛的影響[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8年
10 曾桀;前扣帶皮層中GluR1受體磷酸化在瑞芬太尼誘發(fā)的痛覺過敏和焦慮中的作用和機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
28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