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應答的母源性免疫傳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2-09 17:10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 經典免疫學理論認為新生兒免疫是以母源性抗體提供的被動免疫為主,主動免疫功能尚不成熟,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出生后的2-3個月,即為窗口期,這一時期很難建立免疫應答,因此大部分疫苗也就延遲接種[1, 2]。然而,有研究顯示這一時期也存在主動免疫,HIV、HSV等胞內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新生兒急性炎癥就是主動免疫存在的直接證據[3]。此外,嬰兒出生后就接種了乙肝疫苗,其應答率和成人相近[4, 5],這就使得窗口期主動免疫是否成熟再次成為學術界爭議的焦點。動物體內發(fā)現的一個有趣的現象為我們提供了線索:接種過疫苗的母體其子代疫苗應答率也高,進一步研究表明母體的主動免疫通過初乳的單核細胞(PBMC)傳遞給子代[6, 7]。既然母源性PBMC在動物子代發(fā)揮了主動免疫功能,從而推測人類母源性PBMC也可能有類似作用。據此,我們提出嬰兒乙肝疫苗應答的母嬰傳遞假說,探討經乙肝疫苗免疫的母體,其主動免疫是否可以傳遞給子代,并試圖解釋新生兒主動免疫功能不成熟與乙肝疫苗高應答率這一矛盾,本研究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動物實驗和人群研究兩方面,探討經乙肝疫苗免疫的母體,其主動免疫是否可以傳遞給子代。 1.動物實驗部分:分別于2009年3月-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2010年12月在陜西省西安市及甘肅省武威市進行兩批動物實驗。實驗開始前檢測母豬血清抗-HBs水平(ELISA方法,上海科華公司試劑盒)。懷孕母豬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批實驗中每只母豬所產小豬均隨機分為免疫組與非免疫組,第二批實驗中所有小豬均為免疫組。實驗組母豬及免疫組小豬進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3次乙肝疫苗頸部皮下分兩點注射,20μg/次)。小豬免疫完成后設計10次采血時間點采集血清(免疫完成后1w~10w),定性(ELISA方法,上海科華公司試劑盒)及定量(電化學發(fā)光法,德國羅氏公司試劑盒)檢測抗-HBs水平。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母豬所產小豬抗-HBs滴度及陽性率的差異。 2.人群研究部分: 2010年5月-2010年10月,在甘肅省武威市人民醫(yī)院、涼州區(qū)醫(yī)院、涼州區(qū)第三醫(yī)院及永昌鎮(zhèn)共收集母親及其嬰幼兒328對(母親既往無HBV感染史,嬰幼兒月齡為8~48月),其中三所醫(yī)院74對,永昌鎮(zhèn)254對,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采集血液標本。進行血清HBsAg定性(ELISA方法,上?迫A公司試劑盒)檢測,抗-HBs定性(ELISA方法,上海科華公司試劑盒)及定量(電化學發(fā)光法,德國羅氏公司試劑盒)檢測。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的方法(以母親抗-HBs滴度≥10 mIU/mL為暴露,并按嬰兒三針乙肝疫苗均及時接種來進行分層),分析抗-HBs陽性組與陰性組的母親所產嬰兒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產生抗-HBs滴度的差異。 3.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軟件建數據庫進行雙人錄入。采用SPSS 16.0軟件和SAS 9.1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Excel軟件作圖。統(tǒng)計學方法主要應用了t檢驗(或t’檢驗),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兩個重復測量因素的方差分析,秩和檢驗,雙變量相關分析等。 研究結果 1.動物實驗部分:納入研究的母豬為9只,生產小豬79只(存活53只,存活率67.1%)。①所有小豬血清(共400份)抗-HBs定性檢測結果顯示:免疫組小豬在大多數采血時間點抗-HBs為陽性,非免疫組小豬抗-HBs均為陰性;實驗組母豬所產小豬的抗體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并且隨觀察時間延長,總實驗組與總對照組的免疫小豬抗體陽性率差異更加明顯。②小豬血清抗-HBs定量檢測結果顯示:單獨的每個采血時間點的小豬血清抗-HBs滴度的對數值進行比較,實驗組母豬(接種乙肝疫苗的母豬)所產小豬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在免疫后4w、5w,P0.05;在免疫后1 w、2 w、3 w、6 w、7 w、8 w、9 w、10 w,P0.01);將所有采血點的定量檢測結果進行重復測量資料方差分析,發(fā)現實驗組母豬所產小豬經乙肝疫苗免疫后產生抗-HBs滴度顯著大于對照組母豬所產小豬(P0.001);根據小豬血清抗-HBs滴度分級進行分析,仍然得到一致結果。 2.人群研究部分:共調查研究對象328對母親及其嬰幼兒(男嬰191名,女嬰137名),母親平均年齡為30±5歲,嬰幼兒平均月齡為27±10月。排除HBsAg+母親及生產后有乙肝疫苗接種的母親后,列入統(tǒng)計分析的研究對象為285對,其中,分層后嬰兒三針乙肝疫苗均及時接種的研究對象為158對。①母親與嬰幼兒血清抗-HBs水平檢測結果:共有56.8%(162/285)的母親和33.0%(94/285)的嬰幼兒抗-HBs滴度10 mIU/mL;43.2%(123/285)的母親和67.0%(191/285)的嬰幼兒抗-HBs滴度≥10 mIU/mL。②對嬰幼兒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史的調查顯示:第一針、第二針和第三針乙肝疫苗的及時接種率分別為96.8%(276/285),84.2%(240/285)和60.0%(171//285);3針中有≥1針延遲接種即判定為乙肝疫苗延遲接種,共127名嬰幼兒,占44.6%。③回顧性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分層前(285對)分析結果顯示:母親抗-HBs陽性組(抗-HBs滴度≥10 mIU/mL)與母親抗-HBs陰性組(抗-HBs滴度10 mIU/mL)的嬰幼兒抗-HBs滴度無顯著性差異。分層后研究隊列(158對)分析結果顯示:母親抗-HBs陽性組的嬰幼兒抗-HBs滴度顯著高于母親抗-HBs陰性組(P0.05);兩組嬰幼兒的抗-HBs滴度分級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④母乳喂養(yǎng)的調查結果發(fā)現,94.0%的新生兒出生7天內有母乳喂養(yǎng)(其中88.8%的嬰兒在出生3天內即開始),并且有82.1%的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量占總奶量的2/3以上。分析出生7天內有母乳喂養(yǎng)與嬰幼兒抗-HBs滴度水平的關系,結果顯示:分層前研究隊列(285對)中,有初乳喂養(yǎng)組和無初乳喂養(yǎng)組嬰幼兒抗-HBs滴度水平無顯著性差異。在分層后研究隊列(158對)中:有初乳喂養(yǎng)的嬰兒的乙肝疫苗應答率(69.5%)顯著高于無初乳喂養(yǎng)的嬰兒(28.6%),P0.05;兩組嬰兒抗-HBs滴度分級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⑤將母親生產前有乙肝疫苗接種史的研究對象選出,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分析在這部分人群中,母親抗-HBs與嬰幼兒抗-HBs的關系。結果顯示母親抗-HBs陽性組與陰性組的嬰幼兒抗-HBs滴度及滴度的分級數據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1.國內外首次發(fā)現在哺乳動物的母代與子代之間存在著乙肝疫苗應答的母嬰傳遞現象:接種過乙肝疫苗的母豬所產小豬經過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后,其血清抗-HBs滴度顯著大于對照組母豬所產小豬。 2.通過回顧性隊列研究,從人群角度探討本課題提出的嬰兒乙肝疫苗應答的母嬰傳遞假說:母親抗-HBs陽性組的嬰幼兒抗-HBs滴度顯著高于母親抗-HBs陰性組的嬰幼兒;有初乳喂養(yǎng)的嬰兒的乙肝疫苗應答率顯著大于無初乳喂養(yǎng)的嬰兒。但是,對母親生產前有乙肝疫苗接種史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時,由于許多母親對生產前乙肝疫苗接種史記憶不清,導致樣本量偏少,還未能排除乙肝疫苗應答的遺傳易感性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本研究的結果初步補充了新生兒乙肝疫苗免疫的理論:經乙肝疫苗免疫的母體,其主動免疫可以傳遞給子代,從而促進子代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如果能夠將孕齡婦女的乙肝疫苗接種及乙肝標志物的檢測加以重視,則可將新生兒乙肝疫苗免疫時間提前到懷孕母親這個層次上,進而為降低嬰兒乙肝疫苗無/弱應答率以及制定更有效的免疫計劃奠定了理論基礎。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186
本文編號:2419196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186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培生;何華;王君;陳保林;;乙型病毒性肝炎預防控制的研究進展[J];職業(yè)與健康;2014年14期
,本文編號:24191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24191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