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與慢性關節(jié)彈響青年人顳下頜關節(jié)MRI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8 18:55
目的: 總結正常青年人顳下頜關節(jié)(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解剖特點,并通過對照分析慢性張口彈響組與正常對照組TMJ的MRI影像表現,總結與慢性張口彈響有關的影像學征象。 對象與方法: 對30例(60個TMJ)無癥狀青年志愿者(男14例,女16例)及10例(20個TMJ)慢性張口彈響青年人(男4例,女6例,共12個彈響關節(jié))行TMJ張、閉口斜矢狀、斜冠狀MRI掃描。掃描參數如下:①T1WI:TR/TE=550/15msec, FOV=23cm×23cm,NEX=1,矩陣=166×288,層厚=2mm,層間距=0mm。②PDWI: TR/TE=2000/10msec,FOV=13cm×13cm,NEX=2,矩陣=412×280,層厚=3mm,層間距=0mm。 結果: 關節(jié)盤形態(tài)于不同斜矢狀面觀察可存在差異,通過髁突內1/3、中心、外1/3斜矢狀面雙凹形關節(jié)盤分別占68.33%(41/60)、80%(48/60)、54.24%(32/59);28.33%(17/60)的關節(jié)盤內可見局灶性PDWI稍高信號;21.67%(13/60)的關節(jié)顯示髁突異常;100%(60/60)的關節(jié)腔內存在關節(jié)滲液,85%(51/60)為少量滲液,15%(9/60)為中量滲液;顳前附著張、閉口位顯示率分別為78.83%(47/60)、88.33%(53/60),下頜前附著張、閉口位顯示率分別為15%(9/60)、20%(12/60),顳后及下頜后附著張口位顯示較好,顯示率分別為100%(60/60)、76.67%(46/60),閉口位不能清晰顯示;個別關節(jié)附著結構明顯增粗,包括3.33%(2/60)的下頜前附著、5.00%(3/60)的顳前附著、3.33%(2/60)的顳后附著;斜矢狀面:關節(jié)盤前移位率于內1/3、中心、外1/3斜矢狀面分別為35.00%(21/60)、33.33%(20/60)、47.46%(28/59),"Drace"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斜冠狀面:①閉口位63.83%(30/47)、張口位95.74%(45/47)的關節(jié)盤內緣超出髁突內緣;張、閉口位均有6.38%(3/47)的關節(jié)盤外緣超出髁突外緣。②盤髁內緣間距于張口位大于閉口位(P0.05),盤髁外緣間距張、閉口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內1/3、中心、外1/3斜矢狀面,彈響組非雙凹形關節(jié)盤較對照組多見(P0.05),關節(jié)盤前移位率高于對照組(P0.05),‘'Drace"角較對照組大(P0.05),且關節(jié)盤內?梢娚愿咝盘栐(P0.05);彈響組髁突異常比例較對照組高(P0.05);兩組間關節(jié)液量評分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彈響組58.33%(7/12)的關節(jié)合并大量關節(jié)滲液,高于對照組;彈響組下頜前及顳前附著增粗較對照組多見(P0.05)。 結論: MRI可清晰顯示TMJ區(qū)骨及軟組織的解剖結構及相互位置關系;正常青年人TMJ存在一些結構差異,如關節(jié)盤形態(tài)和信號改變、髁突異常及附著結構增粗等;正常青年人TMJ斜矢狀面存在關節(jié)盤前移位現象;斜冠狀面存在關節(jié)盤內緣超出髁突內緣的現象,以張口位更明顯。 非雙凹形關節(jié)盤、關節(jié)盤內稍高信號灶、關節(jié)盤明顯前移位、大量關節(jié)滲出液、髁突異常、下頜前及顳前附著結構增粗是慢性張口彈響TMJ的常見影像學改變。
【學位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R782.6
【部分圖文】:
圖1.1斜冠狀面掃描定位示意圖斜冠狀面定位時需結合斜矢狀面圖像,其中圖a為閉口斜冠狀面定位示意,掃描時保證其中一層通過骸突前斜面中心;圖b為張口斜冠狀面定位示意,掃描時保證其中一層通過關節(jié)盤中帶中心。
圖1.2關節(jié)滲液示意圖腔內少量滲出液,表現為前上、后上隱窩內);圖b顯示關節(jié)腔內中量滲出液,表現(箭頭);圖c顯示關節(jié)腔內大量滲出液,聚,量較多(箭頭)。
圖1.3斜矢狀面“Drace”角測量示意圖閉口位時關節(jié)盤后帶后緣與骸突曲面中心連線和經骸突曲面中心垂線(即于12點的位置)之間的角度(即“Drace”角),正常應小于100。此角度或向后超過10。為關節(jié)盤向前或向后移位。
【學位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R782.6
【部分圖文】:
圖1.1斜冠狀面掃描定位示意圖斜冠狀面定位時需結合斜矢狀面圖像,其中圖a為閉口斜冠狀面定位示意,掃描時保證其中一層通過骸突前斜面中心;圖b為張口斜冠狀面定位示意,掃描時保證其中一層通過關節(jié)盤中帶中心。
圖1.2關節(jié)滲液示意圖腔內少量滲出液,表現為前上、后上隱窩內);圖b顯示關節(jié)腔內中量滲出液,表現(箭頭);圖c顯示關節(jié)腔內大量滲出液,聚,量較多(箭頭)。
圖1.3斜矢狀面“Drace”角測量示意圖閉口位時關節(jié)盤后帶后緣與骸突曲面中心連線和經骸突曲面中心垂線(即于12點的位置)之間的角度(即“Drace”角),正常應小于100。此角度或向后超過10。為關節(jié)盤向前或向后移位。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峰;無癥狀顳下頜關節(jié)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2000年01期
2 楊曉江,AM Raustia,KS Oikarinen;關節(jié)盤無移位的癥狀性顳下頜關節(jié)的核磁共振研究[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2年04期
3 賀建軍,王美青,柴田考典;老年人穿孔的顳下頜關節(jié)盤解剖特點[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2年01期
4 王美青,姚秀芳,顏朝云,張e
本文編號:28291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8291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