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類錯(牙合)的嚼肌形態(tài)及其功能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20:3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類錯(牙合)淺層嚼肌超聲形態(tài)與肌電活動,探討安氏Ⅱ~1類錯(牙合)畸形垂直顱面結構的變化對嚼肌形態(tài)功能的影響,及其相關性。探討安氏Ⅱ~1類錯(牙合)畸形嚼肌超聲圖象與肌電幅值的關系。 方法 選取37名安氏Ⅱ~1類錯(牙合)女大學生(高角8例、均角13例、低角10例)和5名正常(牙合)均角型女大學生。應用超聲成像技術測量下頜姿勢位、最大緊咬位、最大前伸位時淺層嚼肌周長、面積、寬度、最大厚度及長度;用Keypoint四道數(shù)字化肌電圖儀同步記錄下頜姿勢位、最大緊咬位、最大前伸位時嚼肌的肌電活動。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正常(牙合)(均角組)與安氏Ⅱ~1類錯(牙合)組(均角組)間嚼肌超聲形態(tài)與肌電活動進行t檢驗;對安氏Ⅱ~1類錯(牙合)高角組、均角組、低角組間的嚼肌超聲形態(tài)與肌電活動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兩兩比較;分析安氏Ⅱ~1類錯(牙合)緊咬位嚼肌超聲形態(tài)、肌電活動及垂直骨面型的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Pearson相關系數(shù)。 結果 (1)緊咬位正常(牙合)組淺層嚼肌平均厚度與安氏Ⅱ~1類錯(牙合)差異有顯著性。下頜不同功能位置時,安氏Ⅱ~1類錯(牙合),低角組淺層嚼肌形態(tài)均大于高角組、均角組;其中低角組淺層咬肌形態(tài)與高角組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姿勢位、緊咬位、最大前伸位嚼肌平均厚度和緊咬位嚼肌最大厚度高角組與均角組、均角組與低角組間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姿勢位時,嚼肌有微弱的肌電活動:在ICP最大緊咬時,安氏Ⅱ~1類的肌電活動明顯低于正常(牙合),安氏Ⅱ~1類高角組嚼肌的肌電幅值低于均角組和低角組;前伸運動時,安氏Ⅱ~1類的嚼肌的肌電活動顯著高于正常(牙合),安氏Ⅱ~1類高角組嚼肌肌電活動較低角組弱。 (3)安氏Ⅱ~1類錯(牙合)緊咬位淺層嚼肌平均厚度和最大厚度與下頜平面角有負相關關系,與下頜升支長度、后面高呈正相關關系;緊咬位淺層嚼肌平均厚度還與下頜角、(牙合)平面角有負相關關系,與上前面高呈正相關關系;淺層嚼肌橫截面積與下頜平面角負相關,與后面高、下頜升支長度呈正相關關系;緊咬位淺層嚼肌的長度和下頜升支長度呈正相關關系。安氏Ⅱ~1類錯(牙合)緊咬位嚼肌肌電活動與前面高,下頜平面角、下頜角、腭平面角負相關,與后面高正相關。安氏Ⅱ~1類錯(牙合)緊咬位嚼際賬趺婊,
本文編號:2706824
本文編號:27068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7068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