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下腺陽性結石的錐形束CT診斷
本文選題:下頜下腺 + 涎石病 ; 參考:《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年05期
【摘要】:目的研究下頜下腺結石在錐形束CT(CBCT)影像上的特征。方法收集84例下頜下腺結石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包括年齡與性別,以及CBCT影像資料,記錄影像資料中結石的數(shù)目、形態(tài)、大小,以及位置情況,再進一步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84例患者共計有陽性結石128個,22例患者(占26.19%)具有多發(fā)結石;結石形態(tài)可分為點狀、類圓形、橢圓形、長條形以及不規(guī)則形,其中橢圓形最多;結石大小與其水平位置相關,越靠后的結石,其大小具有增大的趨勢;發(fā)生在導管前段的結石有50個(占39.06%),發(fā)生在導管后段的結石有78個(占60.94%),結石水平位置與垂直位置間存在相關性(P0.000 1)。結論 CBCT對下頜下腺結石各項特征的評估,以及輔助臨床診斷和制定治療計劃具有重要的價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submandibular gland stones on CBCTs of conical trac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4 patients with submandibular gland calculi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age and sex, and CBCT images. The number, shape, size and location of stone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26.19%) with multiple stones were found in 84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tones, and the ston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point shape, round shape, ellipse shape, strip shape and irregular shape, among which the ellipse shape was the most. The size of stone is related to its horizontal position, and the later the stone is, the larger the stone size is. There were 50 stones in the anterior segment of the duct (39.06%) and 78 stones in the posterior segment of the duct (60.94%).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osition of the stone (P 0.000 1). Conclusion CBCT is of great value in evalu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ndibular gland stones, as well as in assisting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king treatment plan.
【作者單位】: 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R78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紹明;;雙側下頜下腺、舌下腺Kuttner瘤1例[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年05期
2 袁芳,侯一平,文衛(wèi)東,宋焱峰;大鼠下頜下腺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的形態(tài)學研究[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鄧春富,劉月,譚學新,周青,黃紹輝,王玉新,許濤;下頜下腺脫細胞載體的制備及超微結構觀察[J];上海口腔醫(yī)學;2004年01期
4 劉嚴明;多發(fā)性下頜下腺導管結石誤診1例[J];中國臨床醫(yī)生;1999年02期
5 殷瀟;孫常領;;15例小切口內鏡輔助下下頜下腺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1年01期
6 張勇;杜遠寬;;小切口下頜下腺摘除術13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年05期
7 劉軍蘭;文世生;;下頜下腺非侵襲性惡性多形性腺瘤1例報告[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9年05期
8 黃桂林;陳尚;蔣練;滿城;宋慶高;潘光華;;小切口下頜下腺摘除術的初步探討[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年05期
9 孫道成;;64例下頜下腺切除術臨床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藥;2009年10期
10 陳偉良;廖雋琨;劉生;李海剛;;逆行面動脈為蒂的下頜下腺移植的實驗研究[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海燕;王健平;周曾同;;HBD-1和HBD-2在口腔鱗癌患者下頜下腺中的表達[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口腔黏膜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譚一清;王亞瑟;;下頜下腺的影像學研究進展[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3 王文青;;不同性別和發(fā)育階段的小鼠下頜下腺顆粒曲管的上皮生長因子免疫組化和形態(tài)計量學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俞創(chuàng)奇;楊馳;鄭凌艷;吳大銘;陳瀟卿;張軍;惲白;;內鏡在慢性阻塞性唾液腺炎診治中的應用研究[A];第三次全國涎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5 廖貴清;蘇宇雄;;涎腺內窺鏡診治慢性阻塞性涎腺疾病的臨床研究[A];第三次全國涎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王海燕;王健平;周曾同;;HBD-1和HBD-2在口腔惡性腫瘤中的表達[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口腔黏膜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廖貴清;蘇宇雄;康莊;鄒艷;;MR仿真內窺鏡模擬涎腺內窺鏡手術的臨床研究[A];第三次全國涎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高敏;彭歆;俞光巖;曹戰(zhàn)強;陳艷;高巖;郝楊;;4834例唾液腺上皮性腫瘤臨床病例分析[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郝楊;彭歆;俞光巖;高敏;曹戰(zhàn)強;陳艷;高巖;;443例唾液腺癌患者的預后情況分析[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唐岳鵬;不同SD大鼠模型下頜下腺干/祖細胞的克隆增殖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1年
2 潘光華;SD大鼠損傷下頜下腺的組織學觀察[D];遵義醫(yī)學院;2009年
3 姚禮;不同方法誘導SD大鼠下頜下腺干/祖細胞增殖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1年
4 黃巧艷;下頜下三角清掃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探討早期口腔癌頸清掃中保留同側下頜下腺的可行性[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王軍勝;胚胎鼠唾液腺上皮細胞的自組裝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0年
6 韓慶賓;人羊膜上皮細胞修復放射性損傷小鼠唾液腺的實驗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2年
7 陳芳川;口腔上頜鱗癌頸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及頸部處理的臨床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624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86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