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非自殺性自傷研究現(xiàn)狀——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29 01:32
目的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為更好地了解國外有關非自殺性自傷研究現(xiàn)狀,利用情報學軟件CiteSpace對相關文獻僅進行了梳理。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數(shù)據(jù)庫中的文獻為分析對象,通過分析文獻的作者和關鍵詞,勾勒出當前非自殺性自傷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結果 (1)熱點作者中,比利時魯汶大學的Claes Laurence頻次最高,美國哈佛大學的Nock Matthew K中心性最強。(2)熱點關鍵詞可以概括為對非自殺性自傷的界定,共病研究,研究設計,影響因素。結論非自殺性自傷領域研究人員眾多且研究范圍廣泛,缺乏有關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
【文章來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20,47(20)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文獻年度分布
作者共現(xiàn)分析圖譜中最大的節(jié)點是Claes Laurence(頻次為66,中心性0.19),這意味著在所有的研究者中,Claes的影響力最大。Claes是比利時魯汶大學心理學和教育科學學院的教授,臨床心理學專業(yè)的帶頭人,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非自殺性自傷與精神心理障礙的關系,如進食障礙[9-10]、邊緣性人格障礙[11-12];二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中認知過程的作用,如注意偏向[13]和身份困惑[14]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三是社會因素對非自殺性自傷影響,如童年經(jīng)歷、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等等[15-16]。圍繞非自殺性自傷,Claes帶領自己的團隊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發(fā)散式的研究方向使得Claes成為溝通多個學科,多個研究團體的橋梁。在他的團隊中,Koen Luyckx的貢獻居功至偉,同時也離不開非自殺性自傷研究團隊其他成員的努力,如Patrick Onghena,Karla Van Leeuwen,Lore Willem等,因此,魯汶大學在該領域影響力巨大。排名第二的是哈佛大學的Nock Matthew K(頻率55,中心性0.46)。他對非自殺性自傷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首次使用非自殺性自傷這個名詞的研究見于他的文章(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diagnost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 to suicide attempts),該文章成為非自殺性自傷領域引用最多的文獻。近三年來,哈佛大學心理學院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銳學者,如Hooley JM,Brianna Turner,Daniel DL.Coppersmith,Heather A.Mac Pherson,Franz Peter。上述新銳學者基于自身的興趣,從不同方向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溝通了不同團體和研究方向,因此,哈佛大學的中心性排在首位。
(4)與影響因素相關,如adolescent,risk factor,population,risk,young adults,ideation,behavior,mental health,emotion regulation,adolescence,psychometric property和impulsivity。通過對上述關鍵詞的解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高頻關鍵詞adolescent,young adults,adolescence和population清晰地表明影響非自殺性自傷的因素可能與年齡密切相關,更容易出現(xiàn)在青少年群體。ideation,behavior,mental health和psychometric property等關鍵詞提示研究人員比較關注非自殺性自傷的認知行為特征以及其他心理特征。同時,情緒管理(emotion regulation)和沖動性(impulsivity)的行為方式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關鍵詞突現(xiàn)分析旨在分析哪些主題成為當時的研究熱點。圖3顯示出所有被分析文獻的關鍵詞在整個分析時間范圍內(nèi)的突現(xiàn)變化,從時間線上來看,早期的研究熱點(2006-2007)主要針對的是有關自我傷害(mutilative behavior,self mutilation,deliberate self harm,self injure,mutilation),這些主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保持著熱度,直到2013左右才逐漸冷卻了一些。除此之外,針對非自殺性自傷的危險因素和自殺嘗試的相關研究也在早期短暫地保持了熱度;同時非自殺性自傷與物質(zhì)濫用的關系也是早期研究的持續(xù)熱門主題。到中后期研究的主題中,多數(shù)的研究熱點都無法長時間占據(jù)熱門位置,多是曇花一現(xiàn)的狀態(tài),這可能與中后期研究的增多,研究主題的多樣化有很大的關系。在這一時期中,神經(jīng)性貪食(bulimia nervosa)的熱度保持的最長(2009-2012),這可能暗示著神經(jīng)性貪食在非自殺性自傷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non suicidal self injury(nssi)和harm也在同一時期(2012-2013)出現(xiàn)在研究人員的熱門研究中。longitudinal在四五年前成為研究熱點表明研究人員對非自殺性自傷有了新的研究角度,嘗試從縱向研究探討非自殺性自傷。另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2016-2017)成為最近的熱點之一表明研究人員嘗試用自殺的人際理論來解釋非自殺性自傷,為其發(fā)病機制的探索提供參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早期到后期,關于非自殺性自傷人口學特征的研究一直長盛不衰(populaition[2007-2012],young people[2011-2013],college population[2012-2014],community sample[2012-2013],people[2016-201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危險因素分析[J]. 黃琴琴,張連生.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6(08)
[2]中國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檢出率的Meta分析[J]. 潘珍,毛紹菊,唐寒梅,傅燕艷,孫瑋璇,廖志林,李瑊妮,邱紅恒,朱金云,黃鵬.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6(06)
[3]自傷行為研究: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J]. 江光榮,于麗霞,鄭鶯,馮玉,凌霄. 心理科學進展. 2011(06)
碩士論文
[1]中學生應對方式與情緒行為問題對非自殺性自傷的影響及路徑研究[D]. 傅燕艷.南昌大學 2018
[2]中學生情緒行為問題和親子依戀對校園欺凌與非自殺性自傷關系的影響研究[D]. 唐寒梅.南昌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63703
【文章來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20,47(20)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文獻年度分布
作者共現(xiàn)分析圖譜中最大的節(jié)點是Claes Laurence(頻次為66,中心性0.19),這意味著在所有的研究者中,Claes的影響力最大。Claes是比利時魯汶大學心理學和教育科學學院的教授,臨床心理學專業(yè)的帶頭人,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非自殺性自傷與精神心理障礙的關系,如進食障礙[9-10]、邊緣性人格障礙[11-12];二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中認知過程的作用,如注意偏向[13]和身份困惑[14]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三是社會因素對非自殺性自傷影響,如童年經(jīng)歷、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等等[15-16]。圍繞非自殺性自傷,Claes帶領自己的團隊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發(fā)散式的研究方向使得Claes成為溝通多個學科,多個研究團體的橋梁。在他的團隊中,Koen Luyckx的貢獻居功至偉,同時也離不開非自殺性自傷研究團隊其他成員的努力,如Patrick Onghena,Karla Van Leeuwen,Lore Willem等,因此,魯汶大學在該領域影響力巨大。排名第二的是哈佛大學的Nock Matthew K(頻率55,中心性0.46)。他對非自殺性自傷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首次使用非自殺性自傷這個名詞的研究見于他的文章(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diagnost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 to suicide attempts),該文章成為非自殺性自傷領域引用最多的文獻。近三年來,哈佛大學心理學院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銳學者,如Hooley JM,Brianna Turner,Daniel DL.Coppersmith,Heather A.Mac Pherson,Franz Peter。上述新銳學者基于自身的興趣,從不同方向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溝通了不同團體和研究方向,因此,哈佛大學的中心性排在首位。
(4)與影響因素相關,如adolescent,risk factor,population,risk,young adults,ideation,behavior,mental health,emotion regulation,adolescence,psychometric property和impulsivity。通過對上述關鍵詞的解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高頻關鍵詞adolescent,young adults,adolescence和population清晰地表明影響非自殺性自傷的因素可能與年齡密切相關,更容易出現(xiàn)在青少年群體。ideation,behavior,mental health和psychometric property等關鍵詞提示研究人員比較關注非自殺性自傷的認知行為特征以及其他心理特征。同時,情緒管理(emotion regulation)和沖動性(impulsivity)的行為方式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關鍵詞突現(xiàn)分析旨在分析哪些主題成為當時的研究熱點。圖3顯示出所有被分析文獻的關鍵詞在整個分析時間范圍內(nèi)的突現(xiàn)變化,從時間線上來看,早期的研究熱點(2006-2007)主要針對的是有關自我傷害(mutilative behavior,self mutilation,deliberate self harm,self injure,mutilation),這些主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保持著熱度,直到2013左右才逐漸冷卻了一些。除此之外,針對非自殺性自傷的危險因素和自殺嘗試的相關研究也在早期短暫地保持了熱度;同時非自殺性自傷與物質(zhì)濫用的關系也是早期研究的持續(xù)熱門主題。到中后期研究的主題中,多數(shù)的研究熱點都無法長時間占據(jù)熱門位置,多是曇花一現(xiàn)的狀態(tài),這可能與中后期研究的增多,研究主題的多樣化有很大的關系。在這一時期中,神經(jīng)性貪食(bulimia nervosa)的熱度保持的最長(2009-2012),這可能暗示著神經(jīng)性貪食在非自殺性自傷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non suicidal self injury(nssi)和harm也在同一時期(2012-2013)出現(xiàn)在研究人員的熱門研究中。longitudinal在四五年前成為研究熱點表明研究人員對非自殺性自傷有了新的研究角度,嘗試從縱向研究探討非自殺性自傷。另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2016-2017)成為最近的熱點之一表明研究人員嘗試用自殺的人際理論來解釋非自殺性自傷,為其發(fā)病機制的探索提供參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早期到后期,關于非自殺性自傷人口學特征的研究一直長盛不衰(populaition[2007-2012],young people[2011-2013],college population[2012-2014],community sample[2012-2013],people[2016-201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危險因素分析[J]. 黃琴琴,張連生.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6(08)
[2]中國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檢出率的Meta分析[J]. 潘珍,毛紹菊,唐寒梅,傅燕艷,孫瑋璇,廖志林,李瑊妮,邱紅恒,朱金云,黃鵬.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6(06)
[3]自傷行為研究: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J]. 江光榮,于麗霞,鄭鶯,馮玉,凌霄. 心理科學進展. 2011(06)
碩士論文
[1]中學生應對方式與情緒行為問題對非自殺性自傷的影響及路徑研究[D]. 傅燕艷.南昌大學 2018
[2]中學生情緒行為問題和親子依戀對校園欺凌與非自殺性自傷關系的影響研究[D]. 唐寒梅.南昌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637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34637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