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fā)精神分裂癥腦白質微結構彌散張量成像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white mass structure of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and to explore the basis of neuropathology in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Methods: with the fourth edition of the psychiatric diagnosis and Statistics Manual (DSM-IV-TR) as the diagnostic basis, 26 cases of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were collected in the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in January September 2011, and 31 cases of age matched control children were collected in the same area. The two groups were examined.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 is performed to collect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ata. The index of tissue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is represented by a partial anisotropy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A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 in a fiber based FSL (FMRIB Software Library, http://www.fmrib.ox.ac.uk/fsl) software package is used. After the analysis begins, the head motion correction and eddy current corre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After the whole brain mask, the individual FA image is formed. The individual FA map is registered to the MNI152 standard space respectively. It is a method of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to get an average FA image, and then a template bone is produced after the image is concentrated. We defined the threshold of FA to b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0.2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surrounding tissues. Finally, we used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to compare the results. The p value was less than 0.01 as the significance criter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average FA value of the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was elevated, the elev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middle temporal gyrus of the left hemisphere, the posterior central cerebral hemisphere, the left cerebral hemisphere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and the left cerebral hemisphere cingulate.
Conclusion:
Abnormal brain white matter was found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There may be compensatory regeneration of nerve fiber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49.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維佳;趙建農;吳偉;陳維娟;;腦組織正常老化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2 郝以輝,劉哲寧,趙靖平,劉海洪,徐林;彌散張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癥的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5年04期
3 王雙坤*;戴建平;馬軍;李少武;艾林;程華;;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對彌漫性軸索損傷的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年12期
4 洪汛寧,沈天真,陳星榮,楊忠;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在星形細胞腫瘤中的應用價值初探[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3年01期
5 于春水,李坤成;彌散張量成像纖維跟蹤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年03期
6 陳星榮,沈天真,湯偉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神經(jīng)影像學的研究熱點[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4年05期
7 梁志堅,曾進勝;腦梗死遠隔區(qū)繼發(fā)性損害的彌散張量成像[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5年07期
8 顧曉麗;周林江;李克;沈天真;陳星榮;;兒童腦梗死后Wallerian變性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5年06期
9 孫中利;線粒體腦肌病:常規(guī)MRI與彌散加權成像及彌散張量成像的比較[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3年11期
10 王海燕,趙斌;顱腦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應用進展[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史浩;郭洪霞;;腦積水的彌散加權成像及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2 葛海濤;尹訓濤;徐君海;劉樹偉;;基于彌散張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1年
3 司徒衛(wèi)軍;;彌散張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腦部結構的應用研究[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宋凡;胡永善;張峰;南向亮;徐一鳴;馬立宏;倪歡歡;周翠俠;黃春水;趙青;;腦卒中后殘廢手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5 陳麗萍;唐勁松;王繼才;周炳;劉衛(wèi)青;王棟;王秀艷;陳曉崗;;晚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腦白質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王淼;金凱德;譚玉勇;廖堅;劉斐;萬志平;張建一;;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在解剖標本制作中的應用[A];第三屆全國解剖學技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俎金燕;王晨光;;椎間盤退變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李鳳鵬;于生元;董釗;姜磊;邱恩超;劉若卓;;偏頭痛患者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的初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八屆年會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論文集[C];2009年
9 劉波;葉泳松;周懂晶;鄧時貴;劉峴;桑池學;;急性兔腦缺血模型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的實驗研究[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10 謝晟;郭雪梅;崔愛國;肖江喜;蔣學祥;;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CMIT-2004)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匡遠深;早期評估腦膠質瘤的放療療效有新方法[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2 記者匡遠深;早期判定膠質瘤放療效果有新法[N];健康報;2009年
3 聞誼;美評出年度十大醫(yī)療技術創(chuàng)新[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4 劉霞;迄今最完整人腦基因圖譜出爐[N];科技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炯;說漢語中國老人的遺忘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彌散張量成像和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2 宋凡;腦卒中后失用手的機理及功能預測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3 李f 曄;術中磁共振和彌散張量成像纖維束示蹤技術在鄰近弓形束病變手術中的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3年
4 張雪寧;正常老年腦及腦白質疏松腦白質結構的DTI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何光武;大腦白質纖維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李上勛;彌漫性軸索損傷彌散張量成像及免疫組織化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7 杜彥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波譜成像對重型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的預后評估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8 張峭巍;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對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個例觀察[D];浙江大學;2005年
9 賴燦;磁共振彌散張量白質纖維束示蹤成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評估的價值[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孫志華;腦缺血半暗帶影像學演變規(guī)律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靜娜;彌散張量成像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方鵬;彌散張量成像的腦連接模式分析[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3 唐秋陽;基于壓縮感知的快速彌散張量成像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趙立;3.0TMRI彌散張量成像對正常老年前期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尚戰(zhàn)芳;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患者腦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朱威州;基于彌散張量成像的神經(jīng)膠質瘤生理機制基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年
7 任曉琳;多系統(tǒng)萎縮患者的彌散張量成像特點及其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8 趙強;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中的應用價值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9 王娟婷;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10 王亞;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頸椎病頸部肌群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573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15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