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擴散峰度成像技術對抑郁癥患者腦微觀結構變化的評估價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rain microstructur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y (MRI)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 and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ing.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2 to October 2013, 28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diagnosed b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case group, and 28 healthy volunteers matched with their age and educa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partial anisotropic (FA) value, mean kurtosis (MK) value and average diffusive (MD) value of the white matter, the genu of corpus callosum and the splenium of bilateral frontal lobe, temporal lobe and occipital lobe were measured by DKI. Results the FA values of bilateral superior frontal gyrus, middle frontal gyrus, inferior frontal gyrus, occipital lobe, genu and 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 in the case group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FA values of the bilateral temporal lobe in the cas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MK values of bilateral middle frontal gyrus, inferior frontal gyrus, occipital lobe, genu of corpus callosum and splenium in the case group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MK values in bilateral superior frontal gyrus and bilateral temporal lobe in the cas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MD values of bilateral superior frontal gyrus, middle frontal gyrus, inferior frontal gyrus, temporal lobe, occipital lobe, genu of corpus callosum and splenium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ca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DKI can reflect the subtle changes of brain structur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the bilateral superior frontal gyrus and the white matter bundle of temporal lobe may be atrophied, which may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作者單位】: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理醫(yī)學科;
【分類號】:R749.4;R4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海霞;趙雯婧;鄧偉;蒙華慶;傅一笑;杜蓮;邱海棠;邱田;鄒志禮;王婷;雍那;吳飛;羅慶華;;中年女性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基于體素的形態(tài)學MRI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23期
2 繆光勝;;抑郁癥患者腦白質(zhì)纖維的各向異性變化[J];放射學實踐;2011年03期
3 劉想林;王玉忠;劉海洪;劉哲寧;周文斌;;青年重性抑郁癥患者彌散張量和靜息狀態(tài)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1期
4 孫軍;劉含秋;孫華平;張俊海;馮曉源;郭琴;施慎遜;;首發(fā)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基于體素的DTI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1年03期
5 鄭慧鑫;張輝;王效春;譚艷;秦江波;張鎖旺;張磊;王樂;吳曉峰;;正常成人腦結構年齡相關性變化的擴散峰度成像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海霞;趙雯婧;鄧偉;蒙華慶;傅一笑;杜蓮;邱海棠;邱田;鄒志禮;王婷;雍那;吳飛;羅慶華;;中年女性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基于體素的形態(tài)學MRI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23期
2 李夏黎;孫學進;;VBM、DTI和靜息態(tài)BOLD-fMRI對重癥抑郁障礙的聯(lián)合研究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3年03期
3 O.B.Awojoyogbe;O.M.Dada;;基于布洛克磁共振流動方程和貝塞爾函數(shù)的磁共振成像序列數(shù)學設計(英文)[J];磁共振成像;2013年05期
4 高云云;袁濤;全冠民;;高級別星形細胞瘤治療前DTI評估進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3年06期
5 胡隨瑜;;肝主疏泄有待探索的問題[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6 江家靖;郭文斌;;抑郁癥的DTI研究進展[J];河北醫(yī)藥;2012年18期
7 廖金敏;王希林;劉曉魯;;高血壓共病抑郁的腦結構磁共振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04期
8 羅躍嘉;吳婷婷;古若雷;;情緒與認知的腦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年S1期
9 廖海波;肖新蘭;;磁共振擴散峰度成像技術原理及在膠質(zhì)瘤分級中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年12期
10 樊秋菊;楊春華;哈若水;馬軍;譚輝;;DKI與DTI技術對輕度腦外傷定量評估的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軍輝;喬金平;張彥波;;在慢性抑郁小鼠模型中去甲文拉法辛可以防止白質(zhì)損傷和改善膽固醇合成中限速酶的去磷酸化(英文)[A];創(chuàng)新驅(qū)動與轉(zhuǎn)型發(fā)展,推動汕頭騰飛——汕頭市科協(xié)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雪玲;首發(fā)未服藥青年重性抑郁癥腦網(wǎng)絡連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黃滿麗;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從神經(jīng)心理學測量到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3 謝西梅;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腦功能及腦結構影響的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4 王麗會;人體心肌纖維的磁共振擴散成像建模與仿真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彭紅軍;伴兒童期忽略的抑郁癥HPA軸活性及腦MRI特征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6 李永欣;珠心算訓練對兒童大腦可塑性的影響以及大腦結構隨訓練時間的變化[D];浙江大學;2013年
7 包立君;基于稀疏表達的人體心臟磁共振擴散張量圖像的去噪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嚴序;磁共振成像實時運動校正方法與彌散成像相關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李玲;靜息態(tài)下漢字加工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10 安杰;應用機器學習方法對內(nèi)側(cè)顳葉癲癇患者全腦白質(zhì)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子蓉;聯(lián)合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對顳葉癲癇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趙雯婧;電休克治療抑郁癥腦功能影像學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敖靜;腕管內(nèi)正中神經(jīng)的MR彌散張量成像的初步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陳亮;首發(fā)未用藥抑郁癥患者腦部白質(zhì)纖維連接的彌散張量磁共振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劉海霞;電休克治療重性抑郁患者的腦神經(jīng)機制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王卓;抑郁癥患者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TMS)治療前后腦結構磁共振學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2年
7 涂加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對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后抑郁狀況的評估[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任俊杰;中年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腦白質(zhì)變化的MRI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朱云;青壯年首發(fā)重度抑郁癥腦DTI和VBM的相關性分析[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李夏黎;靜息態(tài)fMRI及VBM對抑郁癥腦功能狀態(tài)的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桂華;李建軍;林明方;;抑郁癥腦的MR研究新進展[J];中國CT和MRI雜志;2006年01期
2 王曉霞;蔣成剛;馮正直;;抑郁癥患者局部腦功能靜息態(tài)磁共振成像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10期
3 方環(huán)海;王梅;曹培衛(wèi);張東平;;語言功能與枕葉的工作機制[J];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07年03期
4 王穎;凌雪英;潘集陽;;抑郁癥的腦影像學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7年02期
5 劉想林;王玉忠;劉海洪;劉哲寧;周文斌;;青年重性抑郁癥患者彌散張量和靜息狀態(tài)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1期
6 張江華;肖晶;朱雪玲;王湘;姚樹橋;;首發(fā)抑郁癥患者大腦灰質(zhì)密度基于體素的形態(tài)測量學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4期
7 李建軍;孔祥泉;林明方;王桂華;蔣湘玲;李傳資;余寧;趙應滿;郭敏;;青年抑郁癥患者胼胝體MR擴散張量成像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年01期
8 孫軍;劉含秋;孫華平;張俊海;馮曉源;郭琴;施慎遜;;首發(fā)抑郁癥患者基于體素的腦形態(tài)學MRI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9年06期
9 韓娟,杜玉開,楊森焙;35~55歲女性抑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5年11期
10 黃流清,邵福源;年齡相關的認知損害[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晉東;老年抑郁癥的臨床及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品,洪麗,趙燕民;抑郁癥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J];河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2 徐曙,歐紅霞,張寧;強迫癥狀對抑郁癥影響79例對照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孫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0年13期
4 趙晉華,林祥通,江開達,昂秋青,施慎遜,薛方平;抑郁癥的基礎與認知激活腦血流灌注異常類型[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0年04期
5 余海鷹,崔庶,王宏,汪廣劍,張理義,陳方斌,高志勤,范慶祝,高柏良;抑郁癥患者睡眠行為及睡眠生理障礙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年01期
6 關恒永,武浩然;抑郁癥死亡尸體解剖一例[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年02期
7 趙菊叢,徐虹;反復發(fā)作抑郁癥1例[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0年06期
8 童亞芳;護士對癌癥病人抑郁癥的認識[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01期
9 霍平,鄭紅光,孫麗麗,徐曉麗,程顯山;人際關系對抑郁癥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05期
10 孟新珍;童年受過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癥患者的特征[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培;;就診于口腔科的抑郁癥12例臨床分析[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芮曉東;;老年人首發(fā)抑郁癥頭顱影像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關于建立抑郁癥科學防治體系的幾點建議[A];2010中國科協(xié)科技工作者建議匯編[C];2010年
4 孫淑斌;;抑郁癥的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A];第四屆全國老年醫(yī)學進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劉西躍;齊延昭;;中藥百合理郁湯合并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A];第八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精神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鈕富榮;;單次發(fā)作抑郁癥的五年隨訪[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7 李躍華;張?zhí)m鳳;;抑郁癥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研究目標探討[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丁堅偉;;失眠門診與抑郁癥[A];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樊浩華;;抑郁癥患者的人身安全監(jiān)控[A];河南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6年
10 許學明;陳統(tǒng)獻;湯義平;;封閉與開放管理抑郁癥患者生活滿意度對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編譯 逍遙;抑郁癥源于童年受虐[N];北京科技報;2005年
2 ;抑郁癥病因多[N];保健時報;2005年
3 ;抑郁癥康復需要他人關懷[N];保健時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王華;警報抑郁癥日益增多[N];北京社會報;2005年
5 楊詠梅;直面抑郁癥[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本版文字由記者 任一 采寫;給心靈安個家[N];重慶日報;2003年
7 孤云;扼住抑郁癥的咽喉[N];中國郵政報;2004年
8 早報記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萬抑郁癥患者[N];東方早報;2005年
9 大理州第二人民醫(yī)院 陳福新;抑郁癥:癥狀改善后還要用藥[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10 黃光;抑郁癥……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疾病[N];廣東科技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軍;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2 馬瑩華;大學生抑郁癥的認知加工腦機制及干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釋傳根;電針結合慈經(jīng)音樂療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醫(yī)學文化觀照下的抑郁癥[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5 李建軍;青年抑郁癥患者腦的三維磁共振氫質(zhì)子波譜和擴散張量成像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王姍姍;人體下丘腦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亂與抑郁癥[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7 郭琴;抑郁癥患者情緒障礙的腦結構及功能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桂立輝;瀏陽市農(nóng)村居民抑郁癥流行病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周甜;抑郁癥相關蛋白樹突細胞核蛋白-1對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釋放激素調(diào)節(jié)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牟君;抑郁癥的腦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組學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圣海;青島市城鄉(xiāng)居民抑郁癥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劉巧艷;抑郁癥患者情感體驗和心理干預的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癥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王棟;抑郁癥相關基因和蛋白質(zhì)數(shù)據(jù)庫的構建[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畢涌;抑郁癥皮膚交感反應臨床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王步軍;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危險因素及生物學機制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趙麗娜;抑郁癥患者的人格特征、應激與其發(fā)病關系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8 朱俊娟;綜合醫(yī)院門診對抑郁癥識別和處理的對照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預合并中藥治療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李艷艷;抑郁癥復發(fā)的臨床因素分析[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1565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15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