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肽VGF作為新型抗抑郁調節(jié)因子的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抑郁癥 切入點:神經肽VGF 出處:《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抑郁癥作為主要的致殘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全球第2大疾病負擔。隨著研究的深入,該病的發(fā)病機制也從"單胺類遞質假說"向"神經營養(yǎng)假說"及"增強神經發(fā)生作為抗抑郁手段"的認識轉變,為發(fā)現新型抗抑郁調節(jié)因子帶來了希望。大量研究表明神經肽VGF參與海馬神經發(fā)生及神經可塑性的的調節(jié),對神經元的增殖與存活功能發(fā)揮著重要調節(jié)作用,表明神經肽VGF有望成為一種新型抗抑郁調節(jié)因子。本文將對近年來神經肽VGF在神經發(fā)生、神經營養(yǎng)及突觸活動的調控機制進行綜述,進一步為研究以神經肽VGF為靶標的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Depression, as a major disability disease,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burden of disease in the world by 2020.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has also changed from "monoamine transmitter hypothesis" to "neurotrophic hypothesis" and "enhancing neurogenesis as antidepressant means". In order to find new antidepressant regulatory facto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europeptide VGF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nd neural plastic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of neur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neuropeptide VGF may be a novel antidepressant regulator. In this review, the mechanism of neuropeptide VGF in neurogenesis, neurotrophin and synaptic activity is reviewed.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study of novel antidepressants targeting neuropeptide VGF.
【作者單位】: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浙江省病理生理技術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01050)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LQ12H09001) 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2012A610249) 寧波大學學科項目(XKL11D2111) 寧波大學王寬誠幸;饉~
【分類號】:R749.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蕾;王藝明;;帕羅西汀治療抑郁癥后血清神經營養(yǎng)因子3的變化[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2 鄭蕾;王藝明;;抑郁癥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與NGF、NT-3的相關研究[J];貴州醫(yī)藥;2013年07期
3 齊紅梅;劉微娜;季瀏;;運動抗抑郁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綜述[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4 黃致嘉;王立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抑郁癥的神經營養(yǎng)假說[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4年01期
5 林志雄;顏海鋒;林舉達;鄒曉波;;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態(tài)性與抑郁發(fā)作及冠心病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13年23期
6 徐銀;周海虹;陳少東;韓詠竹;周志華;胡紀源;王訓;韓永升;;基于均勻設計的益氣化痰方抗抑郁不同作用途徑效應中藥配伍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年02期
7 古訓瑚;王偉;徐麗君;;突觸和抑郁癥[J];廣東醫(yī)學;2014年04期
8 張永超;黃世敬;;芍藥抗抑郁作用機制探析[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年10期
9 盧麗萍;朱英標;成俊英;;腦卒中后抑郁與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基因Val66Met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3年04期
10 黃翠影;吳雪園;楊路亭;;隔日禁食對某些慢性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進展[J];臨床薈萃;2013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丁艷平;摘除頸上神經節(jié)對成年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再生及學習記憶的影響[D];蘭州大學;2008年
2 黃河清;西酞普蘭對全腦缺血VD大鼠神經發(fā)生的影響及5-HT_(1A)受體機制初探[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3 邱紅梅;組蛋白乙;耙钟舭Y相關基因表達研究和丙戊酸鈉的干預作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蔡洪信;白香丹膠囊對肝氣逆證大鼠海馬GABA_B受體表達及其G蛋白偶聯的離子通道和信號通路的影響[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5 趙君;視黃酸調節(jié)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轉錄的分子機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雷小明;基于t-PA、MMPs、BDNF/TrkB探討開心解郁方治療血管性抑郁癥的分子機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2 吳芳芳;線粒體解耦聯蛋白2與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夏天光;抑郁癥患者血清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皮質醇及其比值的變化和臨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郭忠信;豐富環(huán)境對錳中毒小鼠的干預作用及機制探討[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陸玉丹;玉郎傘多糖對慢性應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馬BDNF通路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吳靜;逍遙舒心膠囊抗抑郁作用及機制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7 黃小杰;調控paraspeckles和神經干細胞小分子化合物高內涵篩選模型的建立與優(yōu)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8 王而強;海灣戰(zhàn)爭綜合征模型大鼠海馬VGF、BDNF及MAPK表達的實驗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郭秉榮;逍遙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藥效動力學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10 王艷梅;香草醛吸嗅改善C57小鼠抑郁樣行為及其機制的探索[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貴軍;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與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年03期
2 陳嘉;董文心;;抗抑郁藥物對海馬神經元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8年06期
3 劉瓊;俞瑾;吳根誠;;成年腦內的神經發(fā)生與抑郁癥(英文)[J];神經科學通報;2005年06期
4 郁繆宇;抑郁癥的神經營養(yǎng)機制[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1年04期
5 蔣銀;黃真;;抑郁癥與神經生長因子家族及其受體[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年03期
6 王景霞;劉妍;張建軍;;細胞內信號轉導與抑郁癥[J];上海精神醫(yī)學;2010年05期
7 江文慶;杜亞松;;抑郁癥病理生理機制的神經可塑性假說[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6年02期
8 周春英;顧永健;;抑郁癥認知功能研究的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9年04期
9 司天梅;;抗抑郁藥物的合理使用[J];中國處方藥;2007年05期
10 潘玉芹;林文娟;;海馬5-羥色胺系統與抑郁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瑩瑩;焦卓敏;陳立杰;;抑郁癥神經生化機制的研究進展[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汪海燕;;抑郁癥學生的輔導策略[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呂粟;任雯婷;姚麗;龔啟勇;;難治與非難治抑郁癥神經網絡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韓穎琳;姚志劍;江海騰;盧青;羅國平;;抑郁癥患者識別負性表情時杏仁核腦磁源性信號頻率變化[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張彥;;健康教育在抑郁癥病人中的應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周盛年;;微量元素與抑郁癥[A];首屆泰山微量元素高級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7 丁瑛;;淺談中醫(yī)理論認識及治療抑郁癥[A];浙江省醫(yī)師協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成立大會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周子璇;任燕;楊紅;劉霞;孟婧;梁毅平;;首發(fā)抑郁癥患者神經心理認知功能的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郭淑紅;;刮痧治療抑郁癥臨床體會[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集)[C];2009年
10 李曉一;邢葆平;吳皓;;抑郁癥認知功能臨床研究綜述[A];2009年浙江省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師協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抑郁癥病因多[N];保健時報;2005年
2 小翔;抑郁癥 只因認知偏了路[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3 附二醫(yī)心理科 戴王磊;漫談抑郁癥[N];溫州日報;2005年
4 山東省安康醫(yī)院 孫秀娟邋劉宜東;微笑抑郁癥困擾職場人[N];健康報;2007年
5 徐世坤;抑郁癥, 不可等閑視之[N];中國水利報;2000年
6 王飛;你的情緒“感冒”了嗎[N];大連日報;2005年
7 陳福新;胃出血背后的抑郁癥[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8 王淑軍;警惕抑郁癥“殺手”[N];人民日報;2003年
9 蒲昭和;經!皯敉馍⒉健蹦苤委熞钟舭Y[N];大眾科技報;2007年
10 ;告別抑郁 走向快樂[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牟君;抑郁癥的腦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組學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周甜;抑郁癥相關蛋白樹突細胞核蛋白-1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調節(jié)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郭浩;抑郁癥靜息態(tài)功能腦網絡異常拓撲屬性分析及分類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4 鄭興東;CRH、ACTH、NPY和GAL在抑郁癥發(fā)病中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5 劉瓊;針刺治療實驗性抑郁癥時成年大鼠海馬神經發(fā)生的變化[D];復旦大學;2008年
6 趙宇;鹽酸氟西汀調控神經干細胞信號通路及下游基因表達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7 劉銀偉;調肝方藥對慢性應激性抑郁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發(fā)生的調控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8 魚浚鏞;抑郁癥的證候要素及其組合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9 黃曉琦;青少年抑郁癥的認知行為治療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王姍姍;人體下丘腦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亂與抑郁癥[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麗珍;抑郁癥去甲腎上腺素信號轉導通路及聽覺誘發(fā)電位的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3年
2 李軒;磷脂酶A2與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的關聯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李鳳蘭;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對改變大學生抑郁狀況的作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成超;安徽省某農村社區(qū)老年抑郁癥衛(wèi)生服務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關新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抑郁癥的機理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6 黃芳;從奇經論治抑郁癥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5年
7 劉星泉;抑郁癥患者的S-ET分析及其中醫(yī)辨證論治的臨床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8 趙威;抑郁康膠囊治療抑郁癥的作用及機理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9 滿力;慢性應激抑郁癥大鼠海馬中c-jun的表達[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4年
10 褚蔚;中醫(yī)抗抑郁癥方劑組方規(guī)律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639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156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