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I1蛋白生物信息學分析及在人體組織中的表達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s and variants of human non-classical RPB5 interaction factor 1 (URI1) protein and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URI1 protein in human tissues. Method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of URI1 were predicted and analyzed by a variety of network analysis tools. Human microarra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its expression in various tissues / cells. Results URI1 encodes a 535 amino acid protein with unstable properties, no transmembrane fragment, no signal peptide at the N-terminal, non-secretory protein, and its mRNA is widely expressed in tissues. URI1 has 11 potential ubiquitin sites. Among them, 6 were highly credible and 5 were moderately credible. There were 48 potential phosphorylation sites (35 at serine site, 11 at threonine site and 2 at tyrosine site). There was a glycosylation site at the 287th amino acid site and a glycosylation modification at the 291371 amino acid site. No acetylation site was found. The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ed that 偽 -helix (H) had a PFD functional domain at the N-terminal of 39.63 cells. URI1 was widely expressed in various tissues / cells an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data of BioGPS mRNA expression profile based on high-density microarray technique. Conclusi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I1 protein were predicted by bioinformatics, which provided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URI1 protein.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基礎醫(yī)學與醫(yī)學技術(shù)學院血液學與血液學檢驗系;Rush大學醫(yī)學中心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
【分類號】:R34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穎;阮祥燕;田玄玄;張俊麗;Alfred O.Mueck;;孕激素受體膜組分1(PGRMC1)在乳腺癌發(fā)生風險方面的研究進展[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2 李俊強;郭繼生;王小岳;王道光;趙作輝;楊靜華;;ALS小鼠脊髓組織GFAP蛋白賴氨酸的乙;揎梉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10期
3 劉霞;張亮;黃榮忠;王嘯;王明菊;楊柳;張陸軍;陳世剛;謝鵬;;乙;飳W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榮娜;Junjie Hu;Huangxian Ju;;Highly Selective Enrichment of Phosphopeptides with High-Index Facets Exposed Octahedral Tin Dioxide Nanoparticle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A];第八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姚琪;蛋白質(zhì)翻譯后修飾及不同修飾間相互調(diào)控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2 張萬軍;基于新材料的翻譯后修飾蛋白質(zhì)、多肽富集鑒定新方法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3年
3 周菁;PGRMC1在激素補充治療中對乳腺癌和卵巢癌細胞的增殖作用以及機制的初步探討[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4 姚亞超;VDAC1在K5誘導血管內(nèi)皮細胞凋亡中的關(guān)鍵作用及機制研究[D];中山大學;2013年
5 陳維倩;Ppp2ca條件性剔除小鼠胚胎期貧血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6 王艷;蘋果實生樹不同個體發(fā)育階段蛋白質(zhì)磷酸化差異修飾的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季輝;RMP在~(60)Coγ-射線誘導的肝癌細胞DNA修復中的作用[D];蘇州大學;2013年
2 賈承政;中心蛋白C端半分子及其磷酸化性質(zhì)的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3 李偉;基于樹狀高分子的生物樣品中磷酸肽檢測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1年
4 王琦;乙肝病毒癌基因HBx與細胞癌基因RMP的協(xié)同致癌作用及其分子機制[D];蘇州大學;2013年
5 高偉;水熱法合成TiO_2-MWNTs材料用于磷酸肽檢測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2年
6 于莎莎;SOD1-G93A小鼠運動皮層與腰髓中SIRT1的變化及白藜蘆醇對其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伍舉,應曉敏;BioSun:計算機輔助分子生物學實驗設計的軟件系統(tǒng)[J];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刊;2004年05期
2 石鷗燕;楊文萬;;基于Entrez系統(tǒng)利用生物信息數(shù)據(jù)庫[J];醫(yī)學信息;2007年02期
3 譚小丹;蘇永春;李彬;;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探討[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8年01期
4 曹軍;姚曉峰;仲來福;;生物信息學在預防醫(yī)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8年02期
5 李潤花;賈寶財;;生物信息學在生物醫(yī)學與藥物開發(fā)中的應用[J];食品工程;2010年02期
6 顧敏;曹永忠;劉秀梵;;生物信息學在A型流感病毒研究中的應用[J];病毒學報;2011年03期
7 ;基因組學和醫(yī)學生物信息學(1)[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1年05期
8 來茂德;醫(yī)學科學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學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2期
9 賴煦卉,畢安定,王洪海;基于生物信息學的結(jié)核桿菌候選藥靶基因的分析篩選[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吳興海;梁成珠;陳長法;魏曉棠;馬占鴻;黃沖;;生物信息學在出入境檢疫中的應用[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文聰;鈕冰;;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生物信息學研究進展[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shù)年會第15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陳婷婷;郭婷婷;李林;安冬;;基于生物信息學的功能蛋白基因序列分類研究[A];2011年全國通信安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李媛;崔尚金;李建偉;于康震;;分子生態(tài)學與生物信息學[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禽病學分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盧學春;楊波;朱宏麗;姚善謙;;采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優(yōu)化依硫磷酸聯(lián)合方案治療MDS的應用研究[A];中國科協(xié)海峽兩岸學術(shù)研討會——2008血液腫瘤論壇會議會編[C];2008年
5 阮林;何穎;鄒澤紅;傅意玲;陳惠芳;陶愛林;;外源蛋白過敏原性生物信息學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2010年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shù)會議暨中歐變態(tài)反應高峰論壇參會指南/論文匯編[C];2010年
6 馮文龍;趙清杰;;基于遺傳算法的DNA多序列比對問題[A];2007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康曉東;;生物信息學及其研究對象[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8 王智宇;童強松;曾甫清;劉媛;顧朝輝;鄭麗端;蔡嘉斌;蔣國松;;小鼠睪丸特異性基因TSEG-4的克隆及表達分析[A];第十五屆全國泌尿外科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朱云平;劉湘軍;魏麗萍;李亦學;;肝臟蛋白質(zhì)組的生物信息學研究[A];中國蛋白質(zhì)組學第三屆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C];2005年
10 孫琳琳;蔣繼志;;生物信息學及其在作物抗性基因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恩青;生物信息學:促動BT與IT雙贏[N];中國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導報;2001年
2 劉義;生物信息學產(chǎn)業(yè)浮出水面[N];中國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導報;2000年
3 英潮;生物信息學演繹“變臉”[N];中藥報;2002年
4 中科院院士 強伯勤;生物信息學蘊有巨大效益[N];光明日報;2002年
5 白毅;加強生物信息學建設推動人類基因組研究[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6 周穎;李梢:生物信息學為證候研究提供新視角[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7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春霆 郝柏林;生物信息學孕育大產(chǎn)業(yè)[N];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8 劉麗麗;高性能計算為生物信息學加速[N];計算機世界;2007年
9 嚴飛;生物信息學 新世紀的新科學[N];大眾科技報;2002年
10 張亞東;“交點”上的舞蹈[N];計算機世界;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敏;生物信息學中多序列比對等算法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2 曾智勇;豬呼腸孤病毒SC-A株的分離鑒定及全基因組cDNA文庫的構(gòu)建和分子遺傳特征分析[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3 肖慶;硬粒小麥硒蛋白的生物信息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張革新;α-淀粉酶性能與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生物信息學研究[D];江南大學;2005年
5 李艷蕓;HLA-DRB1基因編碼區(qū)SNPs的分析及其與宮頸癌的相關(guān)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6 童慶;面向基因預測的信息處理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6年
7 劉立芳;生物信息學中的多序列比對與模體識別問題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8 郭雨珍;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預測和比較的優(yōu)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9 熊峗;生物序列模式挖掘與聚類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張曉麗;幾種舌苔蛋白組學初步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詹超;支持向量機在基因表達數(shù)據(jù)分類中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2 郭俊恩;蟻群遺傳算法在序列比對中的應用[D];江南大學;2008年
3 潘志宏;植物化感作用代謝途徑模擬預測系統(tǒng)的構(gòu)建與應用[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9年
4 郭洪峰;特異上調(diào)HO-1基因表達的人工轉(zhuǎn)錄因子構(gòu)建[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年
5 劉鵬;一個ZM401基因家族新成員(ZM908)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6 樂東海;耐輻射球菌DNA連接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黃志華;水稻基因組中的假基因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寧波;大鼠MYOC基因克隆及其蛋白功能預測和在青光眼發(fā)病中的作用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9 趙蕾;人UBF新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10 朱賢芳;生物序列的比對算法比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994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239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