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與目的: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SCAP)是ICU內常見的危重癥。近年來,盡管新型廣譜抗生素不斷出現,監(jiān)護技術及器官功能支持技術也不斷提高,但由于人口老齡化、機體防御機能降低、病原體變遷及抗生素耐藥性的不斷上升,SCAP仍然是一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花費巨大的疑難疾病。如何降低其病死率,改善預后.始終是臨床醫(yī)生所要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之一。因此,客觀、準確的評估影響SCAP患者的預后影響因素,分析總結其病原學及臨床診治現狀,將有助于了解該病的發(fā)展趨勢和預后,可為臨床醫(yī)生判斷患者的病情及預后、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參考,從而提高SCAP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了解我院ICU內SCAP患者的臨床特征、常見病原體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影響SCAP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擬建立評估SCAP患者的預后分類模型。 方法:采用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廣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ICU內診斷為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按其結局不同分為病例組(死亡組)和對照組(存活組),并分析其高危因素、臨床特征、診治現狀及病原學種類,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和分析影響SCAP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 結果: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本院ICU內出院診斷為肺炎(年齡≥18歲)的病例中共有102例符合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從中篩選出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70例,死亡40例,病死率57.1%。其中3例入ICU24小時內死亡,2例入ICU24小時內自動出院,6例治療未愈自動出院,納入單因素分析患者59例,其中男性39例,占66.1%,女性20例,占33.9%,年齡由19-91歲(y),平均年齡68.80±17.45y,中位數為75y。住院天數平均26.86±22.47天(d),最短4d,最長106d,中位數21d,其中存活組21例,死亡38例,急性生理改變與慢性健康評估綜合評分系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平均為25.86±6.83分。54例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最短1d,最長100d,中位數為10d。45例患者痰細菌培養(yǎng)陽性,占76.3%。26例兩種及兩種以上細菌感染(占痰培養(yǎng)陽性患者的57.8%),13例合并真菌感染(占痰培養(yǎng)陽性患者的28.9%)。痰培養(yǎng)共分離出細菌84株,真菌14株,其中革蘭陽性菌17株(20.2%),革蘭陰性菌67株(79.8%)。革蘭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檢出率最高(28.8%),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18.8%),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最高(64.23%),且所有檢出病原體中耐藥菌占66.7%,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MDR-Ab)比例最高,占所有耐藥菌的26%,其次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18%。1例合并敗血癥(肺炎克雷伯桿菌)。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出SCAP患者的預后分類模型: X1:心功能不全;X2:初始聯用抗生素;X3:呼吸衰竭;X4:年齡≥75y;X5:感染性休克。 結果顯示年齡≥75y、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SCAP預后的危險因素。其OR值感染性休克年齡≥75y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颊吣挲g≥75y時,并發(fā)癥愈多,死亡風險愈高,預后越差。而初始聯用抗生素治療是保護性因素。說明該模型分類能力強,擬合效果好,預測價值良好,可為ICU內醫(yī)師評估SCAP患者預后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很好的指導作用,進而提高ICU內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目前仍是一病情危重、治療困難、病死率高的疾病,且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年齡≥75y、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SCAP的預后危險因素。痰培養(yǎng)病原體結果提示SCAP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且耐藥菌占多數。初始抗生素的聯合用藥是SCAP患者的保護性因素,因此,針對本院SCAP患者,早期經驗性抗感染治療應予抗革蘭陰性桿菌能力較強的廣譜抗生素聯合治療,重視本地區(qū)、本院的病原體變遷及耐藥情況監(jiān)測,這對初始經驗治療時抗生素的選擇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此外,及時正確處理SCAP的嚴重并發(fā)癥,采取抗感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以提高SCAP患者的生存率,合理利用醫(yī)療資源,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56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春玲;朱仲生;張衛(wèi)星;陳映群;;老年重癥社區(qū)與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藥性比較分析[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08年05期
2 李華芬,馬俐華,白嶺曉;老年住院患者263例死亡原因分析[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4年06期
3 李永華;厲為良;楊玉波;;老年重癥肺炎降階梯治療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年12期
4 石巖;劉大為;許大波;徐英春;陳民均;王輝;;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臨床治療初探[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7年01期
5 黃潔;毛恩強;劉偉;秦帥;湯耀卿;;多黏菌素E治療多重耐藥革蘭陰性桿菌重癥感染10例[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8年04期
6 黃潔;毛恩強;秦帥;湯耀卿;;外科患者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嚴重感染的治療體會[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年03期
7 周云芳;袁維榮;曹清;;醫(yī)院多重/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同源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0年06期
8 黃潔;湯耀卿;;多黏菌素靜脈制劑對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應用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12期
9 肖玲;陳丹霞;鄭小河;鄭忠生;吳潔文;;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死亡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8年11期
10 瞿介明;宋琳;;泛耐藥菌肺炎的診斷及治療策略[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金偉;鮑曼不動桿菌相關耐藥機制的分析[D];中南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
26492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264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