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磁共振實時電影成像方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 心臟磁共振實時電影成像 自由呼吸 呼氣末期 心臟舒張末期 心臟收縮末期 心臟功能 出處:《東北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磁共振成像以其無輻射性、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以及任意層面成像等特點成為臨床醫(yī)學影像診查的重要手段。心臟磁共振電影成像已經成為臨床評估心臟功能的影像學金標準。通常使用的分段式采集心臟電影成像技術需要心電門控和呼吸配合來降低心跳和呼吸運動的影響,在對嚴重心臟疾病患者以及幼兒成像時受到極大限制。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和硬件系統(tǒng)的發(fā)展,心臟磁共振實時電影成像成為可能并逐步發(fā)展為臨床上檢測心臟功能的重要手段。通過適當降低空間分辨率和使用快速成像技術,心臟實時電影成像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60ms)完成數據采集,因而不再要求屏氣配合和使用心電門控。心臟磁共振實時電影成像在數據采集過程中由于呼吸運動的影響,不同層面間的空間位置不匹配,為后續(xù)的心臟功能測量引入誤差。目前通常的解決方法是人工確定呼氣末期時心臟舒張末期(ED)和收縮末期(ES)的圖片,或者通過圖像配準方法消除呼吸運動的影響。然而,這些方法非常繁瑣和費時,不利于臨床上大規(guī)模數據的快速有效處理,或者掃描時間較長,在高場磁共振系統(tǒng)上有特定吸收率過高的風險。針對心臟實時電影成像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一種高效的自由呼吸心臟磁共振實時電影成像數據處理方法。無需翻閱所有圖片,采集數據的時間只需包含一個以上完整的呼吸運動周期,即可通過檢測左心室中心運動提取呼吸運動信息,從中確定呼氣末期時間區(qū)間以及該時間區(qū)間內ED和ES圖像。通過8名健康志愿者的實時電影成像數據分析研究證實,該方法可以成功檢測所需的ED和ES圖像,所得的心臟功能參數與常規(guī)使用的分段式數據采集方法非常接近,證實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提出的方法為臨床實時電影成像數據的分析提供了全新高效的途徑,有利于實時電影成像技術向臨床的推廣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Abstrac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nonradiative, Good contrast of soft tiss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bitrary plane imaging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linical medical imaging examination.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ilm imaging has become the imaging gold standard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heart function. Commonly used. Segmented acquisition of heart movies requires ECG gating and respiratory coordination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heartbeat and respiratory movement. Very limited in imag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disease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y and hardware system,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heart has become possible and has evolved into an important means of detecting cardiac function in the clinical world by properly reducing spatial resolution and using rapid imaging techniques, Real time cardiac imaging can complete data acquisition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so it is no longer required to hold breath and use electrocardiogram. Spatial mismatch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introducing errors for subsequent cardiac function measurements. The current common solution is to manually determine the end-expiratory end-diastolic EDV and end-systolic ESs) images. Or using image registration methods to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movement. However, these methods are cumbersome and time-consuming, and are not conducive to rapid and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large clinical data, or longer scanning times. There is a particular risk of high absorptivity in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real-time imaging of free-breathing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t is not necessary to look through all the images, and the time for collecting data only needs to include more than one complete respiratory motion cycle. Breathing motion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by detecting left ventricular central motion to determine the end expiratory time interval and the Ed and es images in that time interval. Th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real time film imaging data analysis of 8 healthy volunteers. This method can successfully detect the needed Ed and es images, and the cardiac function parameters obtained are very close to the conventional segmented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and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real-time image data,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film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44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順德,聶生東,陳瑛,章魯;基于K-最近鄰規(guī)則的磁共振顱腦圖像分割算法的應用研究[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 徐志榮,朱弋,張衛(wèi)東;磁共振實用圖像參數實驗分析[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00年03期
3 劉德光,孫毅平;磁共振介導微創(chuàng)外科的展望[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1年03期
4 吳前芝,張?zhí)?毛存南,陳馬昊;磁共振窗口技術應用初探[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2年12期
5 陳迎良;苗重昌;張波;;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磁共振檢查的護理體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24期
6 Von D.Uhlenbrock;張本固;;磁共振體層照像診斷炎性腎臟病的可能性[J];放射學實踐;1988年04期
7 楊揚;西班牙空軍高性能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頸椎磁共振圖像[J];航空軍醫(yī);1997年01期
8 ;眼科學[J];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1998年01期
9 王其玲;磁共振介紹[J];今日科技;1999年10期
10 倪萍;陳自謙;;磁共振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若干問題的探討[J];福州總醫(yī)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磊;徐進;;磁共振導航微創(chuàng)治療系統(tǒng)及其臨床應用[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2010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學術大會壁報展示論文[C];2010年
2 徐志榮;朱戈;張衛(wèi)東;;磁共振實用圖像參數實驗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第一次醫(yī)學影像設備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翁得河;王慧賢;宋濤;;基于小波和模糊集的磁共振圖像增強[A];第六屆全國計算機應用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4 劉英豪;于源;;ASM-016P磁共振裝置脊椎掃描技術分析及臨床應用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第一次醫(yī)學影像設備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江寶釧;張森;胡蘭清;;無指導的模糊聚類的多回波腦部磁共振圖像分割[A];中國圖象圖形科學技術新進展——第九屆全國圖象圖形科技大會論文集[C];1998年
6 寧本德;屈小波;郭迪;陳忠;;基于小波變域內局部方向性的磁共振圖像稀疏重建[A];第十七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趙磊;;磁共振導航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及其在經皮冷凍治療中的應用[A];第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8 陳曉榮;任宇婧;胡紅杰;尹學青;錢玉娥;劉華鋒;;磁共振評價左室容量-時間曲線的初步研究[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相艷;李江濤;楊嘉林;;基于模糊C均值聚類算法的腦部磁共振圖像分割[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2)[C];2008年
10 胡昌偉;屈小波;郭迪;陳忠;;基于小波變換的迭代閾值磁共振圖像稀疏重構新算法[A];第十六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記者 皮澤紅;國產磁共振的痛苦只是暫時的[N];廣東科技報;2004年
2 記者 孫占穩(wěn);新奧博為勇破世界性難題[N];河北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劉正午;磁共振競技場的新較量[N];醫(yī)藥經濟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建福;磁共振結構像分析及其在音樂家大腦研究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羅敏敏;胎兒磁共振安全問題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王麗嘉;磁共振圖像全自動分割量化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4 張寧;心臟磁共振圖像左心室分割算法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張元凱;四肢腫瘤的微結構與生物學行為及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黃世亮;磁共振圖像處理中若干問題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06年
7 呂玉波;磁共振聯(lián)合光學示蹤技術在頭頸縱隔穿刺活檢術中的應用價值[D];山東大學;2013年
8 馮振;面向磁共振圖像重建的壓縮感知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9 李建軍;磁共振對小腸腸壁結構及腸壁缺血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張孝通;基于磁共振測量技術的生物組織電特性成像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勇;基于偏微分方程的磁共振圖像降噪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厲元杰;四維心臟輔助診斷系統(tǒng)關鍵技術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3 莊亞運;利用高介電材料提高胎兒磁共振射頻安全性理論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張翔亞;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FA值在足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商立清;基于磁共振數據的腦結構網絡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葛嶺嶺;稀疏磁共振圖像重建方法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7 周延明;基于PRONY模型的磁共振測溫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周維林;心臟磁共振實時電影成像方法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9 李婷婷;超聲與磁共振圖像三維配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10 李大為;磁共振導引聚焦超聲腫瘤消融機的研制[D];復旦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181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151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