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鏈球菌和腸球菌的分離鑒定及毒力基因的檢測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11:35
奶牛乳房炎病原種類多,不同地區(qū)患病奶樣中分離到的鏈球菌差異很大,為了查明甘肅及周邊地區(qū)鏈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情況,共采集奶樣382份,包括甘肅永登縣260份、青海省民和縣33份、寧夏吳忠市89份。預實驗對吳忠來源的89份奶樣進行了分析,經(jīng)THB固體選擇培養(yǎng)基初篩后,得到36株疑似鏈球菌,經(jīng)色素試驗和16s rRNA測序分析,其中8株為無乳鏈球菌28株為腸球菌屬細菌(主要是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且均能夠在THB選擇培養(yǎng)基、6.5%NaCL、45%膽汁、45℃培養(yǎng)基中生長)。因此認為腸球菌作為奶牛乳腺炎的一個主要病原,已經(jīng)廣泛存在于甘肅及周邊地區(qū)?紤]到腸球菌本屬于蘭氏鏈球菌D群,決定對采集到的奶樣進行鏈球菌和腸球菌分離及鑒定。繼而以剩余的293份奶樣為研究對象,同樣通過THB固體選擇培養(yǎng)基快速篩選出了46株疑似鏈球菌和腸球菌,結合吳忠分離結果,共得到了74株株疑似鏈球菌和腸球菌?寺∑16S~23S rRNA區(qū)間基因序列,做限制性片段多態(tài)性分型(RFLP),再根據(jù)分型結果,克隆各型任一菌株16S rRNA序列并測序。結果表明,74株疑似鏈球菌中有糞腸球菌56株(吳忠23株,明和4株,秦王...
【文章來源】: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Summary
目錄
縮略詞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引言
2 奶牛乳房炎的發(fā)病原因
3 鏈球菌性和腸球菌性乳房炎
3.1 腸球菌和鏈球菌的關系
3.2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鏈球菌和腸球菌
3.3 鏈球菌和腸球菌的特征
3.4 鏈球菌和腸球菌的致病機理
3.4.1 鏈球菌致病機理
3.4.2 腸球菌致病機理
3.4.2.1 細胞溶血素(Cyl)
3.4.2.2 明膠酶(GelE)
3.4.2.3 腸球菌表面蛋白(Esp)
3.4.2.4 腸球菌膠原蛋白粘附素(Ace)
3.4.2.5 聚集物質(zhì)(AS)
3.5 鏈球菌性乳房炎
3.5.1 環(huán)境鏈球菌性乳房炎
3.5.2 傳染性乳房炎
3.6 鏈球菌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學
3.7 鏈球菌性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3.7.1 做好飼養(yǎng)管理工作增強奶牛機體抵抗力
3.7.2 鏈球菌乳房炎的治療
3.7.2.1 抗生素治療
3.7.2.2 非抗生素治療
3.8 人源性和動物源性腸球菌病的研究進展
4 實驗目的意義
第二章 研究內(nèi)容
實驗一:奶牛乳房炎無乳鏈球菌的分離及 PCR 鑒定
1.材料與方法
1.1 待檢材料
1.2 主要設備及試劑
1.2.1 主要設備
1.2.2 試劑
1.3 方法
1.3.1 無乳鏈球菌的分離
1.3.2 細菌分子鑒定
1.3.3 PCR 擴增片段的瓊脂糖凝膠回收
1.3.4 PCR 產(chǎn)物連接 T 載體
1.3.5 轉化大腸桿菌 DH5a 感受態(tài)細胞
2.結果
2.1 無乳鏈球菌分離結果
2.2 病原菌與菌落形態(tài)
2.3 無乳鏈球菌 DNA 提取結果
2.4 16s rRNA 與 cfb 基因及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3.討論
實驗二:利用 16s~23s rRNA RFLP 分型及 16s rRNA 基因序列鑒定奶牛乳房炎鏈球菌和腸球菌
1.材料與方法
1.1 待檢材料
1.2 主要試劑及菌株
1.2.1 試劑
1.2.2 菌株
1.3 方法
1.3.1 細菌分離與純化
1.3.2 細菌 16s rRNA 基因和 16s~23s rRNA 區(qū)間基因的克隆
1.3.3 16s rRNA 擴增片段的瓊脂糖凝膠回收
1.3.4 參考菌株和分離株細菌 16s~23s rRNA 基因擴增產(chǎn)物的 RFLP 分析
1.3.5 16s rRNA 基因測序
2.結果
2.1 細菌分離結果
2.2 16s rRNA 和 16s~23s rRNA 基因擴增
2.3 16s~23s rRNA 基因 RFLP 酶切分析結果
2.4 分離株 16s~23s rRNA 基因 RFLP 歸類和 16s rRNA 測序結果
3.討論
實驗三:牛源性腸球菌的分離鑒定及毒力因子基因的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
1.2 主要試劑
1.3 方法
1.3.1 腸球菌的分離鑒定
1.3.1.1 樣品采集與初步鑒定無菌
1.3.1.2 可疑菌株的 PCR 鑒定
1.3.2 6 種毒力因子基因的檢測
1.3.2.1 引物的設計
1.3.2.2 PCR 擴增及測序
2 結果
2.1 腸球菌的分離鑒定
2.2 擴增產(chǎn)物的瓊脂糖凝膠電泳
2.3 分離菌株對 6 種毒力因子基因的攜帶情況
2.4 毒力基因組合情況
3 討論
總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簡介
本文編號:3157291
【文章來源】: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Summary
目錄
縮略詞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引言
2 奶牛乳房炎的發(fā)病原因
3 鏈球菌性和腸球菌性乳房炎
3.1 腸球菌和鏈球菌的關系
3.2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鏈球菌和腸球菌
3.3 鏈球菌和腸球菌的特征
3.4 鏈球菌和腸球菌的致病機理
3.4.1 鏈球菌致病機理
3.4.2 腸球菌致病機理
3.4.2.1 細胞溶血素(Cyl)
3.4.2.2 明膠酶(GelE)
3.4.2.3 腸球菌表面蛋白(Esp)
3.4.2.4 腸球菌膠原蛋白粘附素(Ace)
3.4.2.5 聚集物質(zhì)(AS)
3.5 鏈球菌性乳房炎
3.5.1 環(huán)境鏈球菌性乳房炎
3.5.2 傳染性乳房炎
3.6 鏈球菌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學
3.7 鏈球菌性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3.7.1 做好飼養(yǎng)管理工作增強奶牛機體抵抗力
3.7.2 鏈球菌乳房炎的治療
3.7.2.1 抗生素治療
3.7.2.2 非抗生素治療
3.8 人源性和動物源性腸球菌病的研究進展
4 實驗目的意義
第二章 研究內(nèi)容
實驗一:奶牛乳房炎無乳鏈球菌的分離及 PCR 鑒定
1.材料與方法
1.1 待檢材料
1.2 主要設備及試劑
1.2.1 主要設備
1.2.2 試劑
1.3 方法
1.3.1 無乳鏈球菌的分離
1.3.2 細菌分子鑒定
1.3.3 PCR 擴增片段的瓊脂糖凝膠回收
1.3.4 PCR 產(chǎn)物連接 T 載體
1.3.5 轉化大腸桿菌 DH5a 感受態(tài)細胞
2.結果
2.1 無乳鏈球菌分離結果
2.2 病原菌與菌落形態(tài)
2.3 無乳鏈球菌 DNA 提取結果
2.4 16s rRNA 與 cfb 基因及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3.討論
實驗二:利用 16s~23s rRNA RFLP 分型及 16s rRNA 基因序列鑒定奶牛乳房炎鏈球菌和腸球菌
1.材料與方法
1.1 待檢材料
1.2 主要試劑及菌株
1.2.1 試劑
1.2.2 菌株
1.3 方法
1.3.1 細菌分離與純化
1.3.2 細菌 16s rRNA 基因和 16s~23s rRNA 區(qū)間基因的克隆
1.3.3 16s rRNA 擴增片段的瓊脂糖凝膠回收
1.3.4 參考菌株和分離株細菌 16s~23s rRNA 基因擴增產(chǎn)物的 RFLP 分析
1.3.5 16s rRNA 基因測序
2.結果
2.1 細菌分離結果
2.2 16s rRNA 和 16s~23s rRNA 基因擴增
2.3 16s~23s rRNA 基因 RFLP 酶切分析結果
2.4 分離株 16s~23s rRNA 基因 RFLP 歸類和 16s rRNA 測序結果
3.討論
實驗三:牛源性腸球菌的分離鑒定及毒力因子基因的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
1.2 主要試劑
1.3 方法
1.3.1 腸球菌的分離鑒定
1.3.1.1 樣品采集與初步鑒定無菌
1.3.1.2 可疑菌株的 PCR 鑒定
1.3.2 6 種毒力因子基因的檢測
1.3.2.1 引物的設計
1.3.2.2 PCR 擴增及測序
2 結果
2.1 腸球菌的分離鑒定
2.2 擴增產(chǎn)物的瓊脂糖凝膠電泳
2.3 分離菌株對 6 種毒力因子基因的攜帶情況
2.4 毒力基因組合情況
3 討論
總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簡介
本文編號:31572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1572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