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對呼倫貝爾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3-22 19:57
本文以呼倫貝爾草原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三種代表草原類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通過的樣地調查和采樣測定,分析了禁牧、刈割和放牧三種草地利用方式下的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種分布特性,以及植物和土壤的碳(C)、氮(N)、磷(P)養(yǎng)分含量及其化學計量特征,并分析了其與環(huán)境因子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以期闡明不同利用方式對呼倫貝爾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可為呼倫貝爾草原植被恢復重建、合理配置植被模式提供科學依據。結果如下:(1)禁牧和刈割利用方式下的物種數量、植被蓋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放牧,且禁牧和刈割提高了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冷蒿、刺沙蓬等退化指示種在放牧樣地重要值最大,寸草苔、大針茅、冰草和羊草等適口性好的多年生優(yōu)質牧草在刈割和禁牧處理下重要值增加。這表明禁牧和刈割均有利于草地的正向演替。(2)在種群和群落尺度上,不同利用方式對植物碳含量均沒有顯著影響,氮和磷養(yǎng)分含量均為刈割大于放牧。在種群尺度上,不同物種的養(yǎng)分含量對草地利用方式的響應存在明顯的種間差異;群落尺度上,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中,植物氮和磷含量均表現(xiàn)為刈割顯著高于禁牧和放牧,除此之外,其余樣地的養(yǎng)分元素含量均差異不顯...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2材料與方法112材料與方法2.1研究區(qū)概況2.1.1地理位置概況呼倫貝爾因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興安盟以北,黑龍江以西,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坐標范圍為47°05′-53°20′N,115°31-126°04′E。呼倫貝爾草原的面積占呼倫貝爾市總面積的40%左右,總面積約為11.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常其中,天然草場的面積占草原面積的80%以上。呼倫貝爾降水量呈現(xiàn)由西向東呈增加的趨勢,相應的草原類型呈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規(guī)律性分布(張盼弟,2014)。本實驗分別選取呼倫貝爾草原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天然草場作為研究對象,它們分別屬于呼倫貝爾的3個主要牧業(yè)旗,即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和新巴爾虎左旗。研究區(qū)分布圖見圖2.1,新巴爾虎右旗位于呼倫貝爾市西北部,地處我國東北邊陲,經緯度坐標為47°36′-49°50′N,115°31′-117°43′E;陳巴爾虎旗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經緯度坐標為48°48′-50°12′N,118°22′-121°10′E;新巴爾虎左旗位于呼倫貝爾市西南端,大興安嶺北部,東與陳巴爾虎旗相接,經緯度坐標為46°10′-49°47′N,117°33′-120°12′E。圖2.1研究區(qū)分布圖Figure2.1Thedistributionmapofsamplingsites
4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化學計量特征分析25圖4.1優(yōu)勢植物種碳、氮、磷養(yǎng)分含量圖Figure4.1Nutrientcontentofcarbon,nitrogenandphosphorusindominantplantspecies注a:荒漠草原=DS,典型草原=TS,草甸草原=MS,下同;注b: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物種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異顯著(p<0.05),下同。4.1.2不同利用方式對優(yōu)勢種植物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如圖4.2,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植物化學計量特征在三種草地類型之間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C/N的大小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其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之間差異不顯著。C/P在典型草原最大,N/P在荒漠草原最大。在荒漠草原,C/N整體差異性不顯著,數值范圍較穩(wěn)定。寸草苔和冷蒿的C/N均為在刈割樣地最低,禁牧最高;貝加爾針茅的C/N依次為放牧>刈割>禁牧;砂韭與之相反,為放牧<刈割<禁牧。C/P和N/P的規(guī)律相似,貝加爾針茅為刈割>放牧>禁牧,且禁牧顯著低于刈割和放牧(p<0.05);寸草苔為禁牧>放牧>刈割,禁牧和放牧之間差異不顯著;冷蒿和砂韭為禁牧>刈割>放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放牧對荒漠草原土壤和優(yōu)勢植物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安鈺,安慧,李生兵. 草業(yè)學報. 2018(12)
[2]青藏高原東部山地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計量特征[J]. 趙云飛,洪苗苗,歐延升,黃政,張洋洋,汪霞. 生態(tài)科學. 2018(05)
[3]不同干擾方式對呼倫貝爾典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的影響[J]. 宋向陽,衛(wèi)智軍,鄭淑華,李蘭花,常書娟,楊勇,劉愛軍.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8(08)
[4]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qū)植被與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J]. 劉興華,公彥慶,陳為峰,黃保華,朱榮生.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18(11)
[5]封育對荒漠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C、N、P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范燕敏,武紅旗,靳瑰麗,謝昀. 中國草地學報. 2018(03)
[6]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動態(tài)變化機制[J]. 白天曉,劉安娜,郝匕臺,寶音陶格濤,楊兆平,包青海,仲延凱,呼格吉勒圖. 中國草地學報. 2017(06)
[7]短花針茅荒漠草原物種多樣性及生產力對長期不同放牧強度的響應[J]. 韓夢琪,王忠武,靳宇曦,康靜,李江文,王悅華,王舒新,韓國棟. 西北植物學報. 2017(11)
[8]不同放牧強度下羊草草原群落斑塊植被-土壤特征[J]. 胡艷宇,烏云娜,霍光偉,宋彥濤,王曉光,張鳳杰. 生態(tài)學雜志. 2018(01)
[9]不同氮磷比處理對甘草生長與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黃菊瑩,余海龍,王麗麗,馬凱博,康揚眉,杜雅仙.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7(03)
[10]刈割、圍封、放牧三種利用方式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功能性與植物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系[J]. 李靜鵬,鄭志榮,趙念席,高玉葆.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6(08)
博士論文
[1]內蒙古三類草原放牧退化的早期預警指標研究[D]. 秦潔.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7
碩士論文
[1]不同割草制度對大針茅草原群落動態(tài)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響研究[D]. 時光.內蒙古大學 2019
[2]圍欄封育對內蒙古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D]. 趙如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9
[3]不同管護措施對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D]. 杜雅仙.寧夏大學 2019
[4]不同利用方式對內蒙古典型草原優(yōu)勢種功能性狀及功能多樣性的影響[D]. 張璐.內蒙古大學 2018
[5]內蒙古中部荒漠草原的化學計量特征[D]. 韓雪嬌.內蒙古大學 2017
[6]溫帶草甸草原碳循環(huán)組分分析研究[D]. 張盼弟.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4
[7]不同圍封年限下典型草原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研究[D]. 敖伊敏.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2
[8]刈割對松嫩草地物種多樣性[D]. 盧黎黎.東北師范大學 2010
[9]草原和荒漠植物養(yǎng)分時空動態(tài)與化學計量學研究[D]. 銀曉瑞.內蒙古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094384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2材料與方法112材料與方法2.1研究區(qū)概況2.1.1地理位置概況呼倫貝爾因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興安盟以北,黑龍江以西,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坐標范圍為47°05′-53°20′N,115°31-126°04′E。呼倫貝爾草原的面積占呼倫貝爾市總面積的40%左右,總面積約為11.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常其中,天然草場的面積占草原面積的80%以上。呼倫貝爾降水量呈現(xiàn)由西向東呈增加的趨勢,相應的草原類型呈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規(guī)律性分布(張盼弟,2014)。本實驗分別選取呼倫貝爾草原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天然草場作為研究對象,它們分別屬于呼倫貝爾的3個主要牧業(yè)旗,即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和新巴爾虎左旗。研究區(qū)分布圖見圖2.1,新巴爾虎右旗位于呼倫貝爾市西北部,地處我國東北邊陲,經緯度坐標為47°36′-49°50′N,115°31′-117°43′E;陳巴爾虎旗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經緯度坐標為48°48′-50°12′N,118°22′-121°10′E;新巴爾虎左旗位于呼倫貝爾市西南端,大興安嶺北部,東與陳巴爾虎旗相接,經緯度坐標為46°10′-49°47′N,117°33′-120°12′E。圖2.1研究區(qū)分布圖Figure2.1Thedistributionmapofsamplingsites
4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化學計量特征分析25圖4.1優(yōu)勢植物種碳、氮、磷養(yǎng)分含量圖Figure4.1Nutrientcontentofcarbon,nitrogenandphosphorusindominantplantspecies注a:荒漠草原=DS,典型草原=TS,草甸草原=MS,下同;注b: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物種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異顯著(p<0.05),下同。4.1.2不同利用方式對優(yōu)勢種植物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如圖4.2,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植物化學計量特征在三種草地類型之間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C/N的大小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其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之間差異不顯著。C/P在典型草原最大,N/P在荒漠草原最大。在荒漠草原,C/N整體差異性不顯著,數值范圍較穩(wěn)定。寸草苔和冷蒿的C/N均為在刈割樣地最低,禁牧最高;貝加爾針茅的C/N依次為放牧>刈割>禁牧;砂韭與之相反,為放牧<刈割<禁牧。C/P和N/P的規(guī)律相似,貝加爾針茅為刈割>放牧>禁牧,且禁牧顯著低于刈割和放牧(p<0.05);寸草苔為禁牧>放牧>刈割,禁牧和放牧之間差異不顯著;冷蒿和砂韭為禁牧>刈割>放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放牧對荒漠草原土壤和優(yōu)勢植物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安鈺,安慧,李生兵. 草業(yè)學報. 2018(12)
[2]青藏高原東部山地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計量特征[J]. 趙云飛,洪苗苗,歐延升,黃政,張洋洋,汪霞. 生態(tài)科學. 2018(05)
[3]不同干擾方式對呼倫貝爾典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的影響[J]. 宋向陽,衛(wèi)智軍,鄭淑華,李蘭花,常書娟,楊勇,劉愛軍.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8(08)
[4]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qū)植被與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J]. 劉興華,公彥慶,陳為峰,黃保華,朱榮生.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18(11)
[5]封育對荒漠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C、N、P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范燕敏,武紅旗,靳瑰麗,謝昀. 中國草地學報. 2018(03)
[6]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動態(tài)變化機制[J]. 白天曉,劉安娜,郝匕臺,寶音陶格濤,楊兆平,包青海,仲延凱,呼格吉勒圖. 中國草地學報. 2017(06)
[7]短花針茅荒漠草原物種多樣性及生產力對長期不同放牧強度的響應[J]. 韓夢琪,王忠武,靳宇曦,康靜,李江文,王悅華,王舒新,韓國棟. 西北植物學報. 2017(11)
[8]不同放牧強度下羊草草原群落斑塊植被-土壤特征[J]. 胡艷宇,烏云娜,霍光偉,宋彥濤,王曉光,張鳳杰. 生態(tài)學雜志. 2018(01)
[9]不同氮磷比處理對甘草生長與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黃菊瑩,余海龍,王麗麗,馬凱博,康揚眉,杜雅仙.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7(03)
[10]刈割、圍封、放牧三種利用方式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功能性與植物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系[J]. 李靜鵬,鄭志榮,趙念席,高玉葆.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6(08)
博士論文
[1]內蒙古三類草原放牧退化的早期預警指標研究[D]. 秦潔.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7
碩士論文
[1]不同割草制度對大針茅草原群落動態(tài)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響研究[D]. 時光.內蒙古大學 2019
[2]圍欄封育對內蒙古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D]. 趙如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9
[3]不同管護措施對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D]. 杜雅仙.寧夏大學 2019
[4]不同利用方式對內蒙古典型草原優(yōu)勢種功能性狀及功能多樣性的影響[D]. 張璐.內蒙古大學 2018
[5]內蒙古中部荒漠草原的化學計量特征[D]. 韓雪嬌.內蒙古大學 2017
[6]溫帶草甸草原碳循環(huán)組分分析研究[D]. 張盼弟.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4
[7]不同圍封年限下典型草原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研究[D]. 敖伊敏.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2
[8]刈割對松嫩草地物種多樣性[D]. 盧黎黎.東北師范大學 2010
[9]草原和荒漠植物養(yǎng)分時空動態(tài)與化學計量學研究[D]. 銀曉瑞.內蒙古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0943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0943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