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N-β及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分析
本文關鍵詞:IFN-β及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清除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F(xiàn)已知,病毒感染早期干擾素(Interferon, IFN)的產(chǎn)生是機體清除病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干擾素調(diào)節(jié)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7, IRF-7)是IFN誘生的關鍵因子之一。因此本文擬通過構建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觀察IFN-β及IRF-7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在肝組織中的變化,分析其表達變化與HBV感染的關系,以期探討其在HBV感染清除機制中的作用。方法:1.用高壓水動力法經(jīng)小鼠尾靜脈注射HBV基因組1.3倍體真核表達質(zhì)粒(pcDNA3.1-HBV1.3)構建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以注射空載體pcDNA3.1做對照。2.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小鼠血清中HBsAg及HBeAg水平。3.酶免疫組化法檢測小鼠肝臟組織中HBsAg及HBcAg的表達。4.逆轉(zhuǎn)錄實時定量PCR (RT-qPCR)法檢測正常未注射組(NC組)、模型組(pHBV組)及空載體組(pcDNA組)不同時間點小鼠肝臟中IFN-β、IRF-7等基因的mRNA相對表達量。5. ELISA檢測各組小鼠肝臟中IFN-p蛋白含量。6. Western Blot檢測各組小鼠肝臟中IRF-7的蛋白表達水平。7. 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作多組均數(shù)的方差分析及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1.在HBV質(zhì)粒注射后,小鼠血清中HBsAg水平在第6h為陰性,然后上升,至第24h為陽性(113.89±31.06 COI) (1 COI為陽性),在第48h達到峰值(303.40±74.105 COI),隨后逐漸降低;血清HBeAg水平在第24h為陽性(31.06±6.87 COI),并達峰值,然后逐漸降低。NC組及pcDNA組小鼠血清中HBsAg及HBeAg均為陰性。2.pHBV組小鼠在質(zhì)粒注射后第6h即可檢測到肝臟內(nèi)HBsAg及HBcAg的表達,在12h時表達HBsAg或HBcAg的肝細胞陽性率達峰值(分別為20%或18%),至第5d逐漸消失。NC組及pcDNA組小鼠肝組織內(nèi)]HBsAg及HBcAg均為陰性。3.pHBV組小鼠肝臟IFN- β mRNA表達在第6h升高(為NC組3.4倍),第12h達最高(為NC組66.5倍),隨后下降,在6h、12h或24h時與NC或pcDNA組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同時,pHBV組小鼠肝臟IFN-β蛋白表達在12h升高(為NC組8.7倍),與pcD NA組與NC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pcDNA組與NC組IFN-β mRNA或蛋白表達在各時間點均無顯著變化(P0.05)。4.pHBV組小鼠肝臟IRF-7的mRNA及蛋白表達水平在第6h、12h、24h均顯著高于pcDNA組及NC組(P0.05)。且pHBV組IRF-7mRNA或蛋白的表達在12h達到最高(為NC組5.3倍或4.4倍),隨后逐漸下降,至第48h與對照組相比已無顯著性差異(P0.05)。pcDNA組與NC組相比各時間點均無顯著變化(P0.05)。5.pHBV組小鼠肝臟中IFN-β mRNA表達與HBsAg或HBcAg表達肝細胞的陽性率相關(p=0.01或p=0.02); IRF-7 mRNA表達與HBsAg或HBcAg表達肝細胞的陽性率相關(p0.001);IFN-β mRNA表達與IRF-7 mRNA表達相關(p=0.004)。結論:成功構建了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該模型肝臟組織中IFN-β和IRF-7 mRNA及蛋白表達變化與肝臟內(nèi)HBV抗原表達變化趨勢一致。提示肝臟內(nèi)IRF-7及IFN-β可能參與了HBV的急性感染清除過程。
【關鍵詞】:干擾素-β 干擾素調(diào)節(jié)因子-7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感染 小鼠動物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12.62;R-332
【目錄】:
- 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5
- 第一節(jié) IFN-β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分析15-29
- 1 材料15-18
- 2 方法18-23
- 3 結果23-29
- 第二節(jié) 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分析29-36
- 1 材料29
- 2 方法29-32
- 3 結果32-36
- 全文討論36-38
- 全文總結38-39
- 參考文獻39-42
- 文獻綜述42-50
- 參考文獻46-50
- 致謝50-5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Yasuteru Kondo;Koju Kobayashi;Yoshiyuki Ueno;Masaaki Shiina;Hirofumi Niitsuma;Noriatsu Kanno;Tomoo Kobayashi;Tooru Shimosegawa;;Mechanism of T cell hyporesponsiveness to HBcAg is associated with regulatory T cells in chronic hepatitis B[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年27期
2 ;Influence of HBcAg in liver cell plasma on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in liver tissue of low-grad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年01期
3 高敏;盧誠震;王怡;翟璐;郭潔;周莉;韓旭;劉勇鋼;曹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組織HBcAg表達與臨床及病理特征的關系[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年03期
4 朱明寶,張習坦,馬靜,馬賢凱;應用大腸桿菌合成的HBcAg檢測抗-HBc的結果[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83年06期
5 侯馨岳,郭賢華,陶義訓,馬賢凱,丁廣治,于公義;第二代基因工程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質(zhì)量鑒定和應用[J];上海免疫學雜志;1986年03期
6 程琪琳,陸志檬,王耆煌;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HBcAg[J];上海免疫學雜志;1986年05期
7 江淑芳,武建國;血清HBcAg的檢測及其意義[J];江蘇醫(yī)藥;1987年04期
8 黃耀煊;大腸桿菌合成HBcAg的生產(chǎn)、提純及其特性[J];臨床肝膽病雜志;1988年03期
9 張守仁,曹立森,沙安莉;血清HBcAg放射免疫競爭法檢測[J];臨床肝膽病雜志;1988年03期
10 姜眾,譚承項,鄭銑;DOUBLE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FOR HBsAg AND HBcA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SURROUNDING NONTUMOROUS LIVER TISSUE[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8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剛;尹燕躍;肖影群;余海濱;;肝組織HBcAg表達的臨床意義[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錢剛;尹燕躍;肖影群;余海濱;;肝組織HBcAg表達的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高敏;盧誠震;王怡;翟璐;郭潔;周莉;韓旭;劉勇鋼;;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HBcAg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高敏;盧誠震;王怡;翟璐;郭潔;周莉;韓旭;劉勇鋼;;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HBcAg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5 高敏;盧誠震;王怡;翟璐;郭潔;周莉;韓旭;劉勇鋼;;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HBcAg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A];第三屆全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癥化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6 何清;唐奇遠;呂德良;敖飛健;唐尉;唐怡敏;黃珊;張香梅;樂曉華;;958例慢性乙肝患者肝細胞內(nèi)HBcAg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A];第二屆全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癥化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7 周鳳霞;王小川;王鐵忠;;乙型肝炎500例血清HBcAg測定的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感染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施理;易學瑞;孔詳平;劉樹人;祖萍;劉惠萍;張宜俊;;HBcAg刺激對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泌IFN-r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9 張玉果;王寶恩;歐曉娟;王曉明;王泰齡;;長期阿德福韋治療前后肝內(nèi)病變及HBsAg、HBcAg檢測的臨床意義[A];第一屆全國疑難重型肝病大會、第四屆全國人工肝及血液凈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唐奇遠;何清;樂曉華;呂德良;張香梅;敖飛健;唐怡敏;黃珊;;慢乙肝患者肝細胞HBcAg與肝組織炎癥之間的相關性[A];全國第3屆中西醫(yī)結合傳染病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yè)委員會第2屆委員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明;“兩對半”各項指標的含義[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凡;慢性HBV攜帶者肝細胞內(nèi)HBcAg分布狀態(tài)及補腎法的干預效應[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2 周健;CpG-HBcAg重組質(zhì)粒對BALB/c小鼠及人樹突狀細胞免疫作用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賈紅宇;HBcAg基因修飾的DC疫苗抗HBV的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陳安;一個新的HBcAg之H-2K~d限制性表位的鑒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石慶鳳;自體樹突狀細胞疫苗治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機制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蓋麗麗;小柴胡片對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樹突狀細胞抗原遞呈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7 周云;IFN-γ延長HBV持續(xù)時間及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8 孫莉靜;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9 李寧;MxA蛋白通過與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相互作用抑制病毒復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尹瑩;HBcAg融合蛋白DNA疫苗的免疫保護力在小鼠模型上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磊;IFN-β及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孔練花;脂質(zhì)體介導HBcAg基因轉(zhuǎn)染人樹突狀細胞的轉(zhuǎn)染效率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陳建華;慢病毒介導強制泛素化HBcAg基因修飾小鼠髓源性樹突狀細胞體外誘導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反應[D];蘇州大學;2011年
4 李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cAg的狀態(tài)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梁惠卿;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組織HBcAg表達模式與干擾素-α療效關系的臨床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6 張千里;HBcAg展示技術表達含有礁珊瑚熒光蛋白的病毒樣顆粒[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杜瑩;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HepG2細胞膜表達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孫士明;以HBcAg為基礎的肝細胞癌治療性疫苗的構建、表達和純化[D];吉林大學;2009年
9 梁敏鋒;HBcAg18-27V/I變異體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LA-A2限制性T淋巴細胞功能的影響[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10 劉波;G250抗原肽與HBcAg融合基因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表達蛋白的免疫分析[D];山東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IFN-β及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15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6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