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和轉鐵蛋白受體表達載體的構建、表達和鑒定
本文關鍵詞:泛素和轉鐵蛋白受體表達載體的構建、表達和鑒定
【摘要】:胞內體蛋白分選是泛素調控內吞作用中的關鍵步驟,不僅參與養(yǎng)分,代謝物,激素和生長因子的攝取,分選及處理;維持極性上皮細胞細胞質膜功能域的分布特點;受體和配體的再循環(huán)等多種過程,而且對于維持細胞的許多重要生理功能(如細胞周期的調控、抗原遞呈、信號轉導等)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發(fā)現的許多遺傳性和獲得性疾病(如腫瘤、囊性纖維化)的發(fā)生都與此途徑功能失調相關。它也參與了機體抑制腫瘤、神經變性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病理過程,這說明其在細胞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胞內體蛋白分選轉運復合物(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能將被泛素標記的蛋白分選入溶酶體途徑進行降解。ESCRT也在胞質分裂和病毒出芽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泛素-轉鐵蛋白受體(Ubiquitin-Transferrin receptor,Ub-Tf R)嵌合蛋白由于有泛素標記轉鐵蛋白受體,使其在胞內體上被分選進入多泡體/溶酶體的降解途徑,而不是沿著轉鐵蛋白受體通過再循環(huán)內體回到細胞質膜的經典途徑,是研究胞內體蛋白分選途徑共同機制的理想標記之一。所以我們通過構建泛素和轉鐵蛋白受體表達質粒的構建,為下一步的研究胞內體分選相關蛋白奠定基礎。方法:1.構建泛素表達載體采用PCR擴增小鼠泛素基因,經過雙酶切,將泛素基因克隆于表達載體p CI-neo-HA中,測序正確后提取質粒。2.泛素載體的表達測序正確的泛素表達質粒轉染Hela細胞,裂解細胞,收集細胞裂解液。通過Western blot檢測泛素蛋白的表達。3.構建轉鐵蛋白受體表達載體采用PCR擴增人轉鐵蛋白受體基因,經過雙酶切,將轉鐵蛋白受體基因克隆于表達載體p CI-neo-HA中,測序正確后提取質粒。4.轉鐵蛋白受體載體的表達及鑒定測序正確的轉鐵蛋白受體表達重組質粒轉染Hela細胞,裂解細胞,收集細胞裂解液。通過Western blot、免疫熒光等檢測轉鐵蛋白受體的表達。結果:1.泛素蛋白載體的構建、表達及鑒定通過設計特異性引物,經PCR擴增得到泛素基因片段約285bp,與預期相符;將擴增產物純化與載體質粒p Cl-neo-HA酶切后連接,送公司測序。測序正確后,轉染Hela細胞,轉染后裂解細胞,離心獲得細胞裂解液。Western Blot鑒定蛋白分子量為10KDa,表明為目的蛋白。2.人轉鐵蛋白受體表達系統(tǒng)構建、表達及鑒定通過設計特異性引物,經PCR擴增得到轉鐵蛋白受體基因片段約2309bp,與預期相符;將擴增產物純化與載體質粒p Cl-neo-HA酶切后連接,送公司測序。測序正確后,轉染Hela細胞,轉染后裂解細胞,離心獲得細胞裂解液。Western Blot鑒定蛋白分子量為90KDa,表明為目的蛋白。免疫熒光證實了轉鐵蛋白內吞后被分選循環(huán)回細胞膜的內吞途徑。結論:1.成功構建了p Cl-neo-Ub表達質粒,質粒轉染Hela細胞后表達的泛素蛋白明顯增高。2.成功構建了p Cl-neo-Tf R表達質粒,質粒轉染Hela細胞后表達的轉鐵蛋白受體蛋白明顯增高,并證實了轉鐵蛋白內吞后的循環(huán)途徑,為下一步構建泛素-轉鐵蛋白受體嵌合蛋白和進一步研究胞內體分選相關蛋白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泛素 轉鐵蛋白受體 內吞 胞內體分選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3411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4
- 第一部分 泛素蛋白表達系統(tǒng)的構建、表達和鑒定14-28
- 1 材料與方法14-24
- 2 結果24-27
- 3 討論27-28
- 第二部分 轉鐵蛋白受體表達系統(tǒng)的構建、表達和鑒定28-45
- 1 材料與方法28-38
- 2 結果38-44
- 3 討論44-45
- 小結45-46
- 參考文獻46-50
- 綜述50-62
- 參考文獻57-62
- 縮略詞表62-63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3-64
- 致謝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雷革非,魏美文,劉之靜;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轉鐵蛋白受體表達的臨床研究[J];山東醫(yī)藥;2002年06期
2 常彥忠,袁其朋,錢忠明;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系統(tǒng)在藥物運輸和定向給藥中的應用[J];科學通報;2003年03期
3 趙莉霞,顏冰,黃培堂;轉鐵蛋白受體及其在藥物運輸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學;2004年06期
4 夏青;楊秀偉;楊曉達;錢忠明;王夔;;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系統(tǒng)在藥物運輸中的應用(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9年01期
5 肖芒;廖清奎;;轉鐵蛋白和轉鐵蛋白受體[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87年04期
6 顧慶禮;轉鐵蛋白受體抗體的制備、鑒定和性質[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7 饒益平,李紹白;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與肝臟[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1990年03期
8 侯健;錢尚華;肖芒;;轉鐵蛋白受體與血液系統(tǒng)的關系[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91年03期
9 張林生,汪坤昒,謝錦西,溫博貴;轉鐵蛋白受體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2年06期
10 韓智岑,李多孚,邢光輝;血清轉鐵蛋白受體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00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官軍;楊家駒;;鐵缺乏對轉鐵蛋白受體表達的影響[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七屆全國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2 官軍;楊家駒;;鐵缺乏對轉鐵蛋白受體表達的影響[A];四川省營養(yǎng)學會96年學術會議專題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3 吳志堅;張永學;;~(99m)Tc-轉鐵蛋白肝細胞癌轉鐵蛋白受體顯像實驗研究[A];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會第四屆理事會暨學術報告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林曉明;;血清轉鐵蛋白受體在缺鐵性貧血兒童篩檢和防治效果評價中的應用[A];達能營養(yǎng)中心(中國)成立五周年[C];2003年
5 武婕;江悅華;李春平;張宏斌;葉長爛;鄭文嶺;;可溶性血清轉鐵蛋白受體和血清鐵蛋白在診斷妊娠婦女缺鐵性貧血中的比較[A];中國遺傳學會功能基因組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竇慧宏;龍桂芳;;血紅蛋白H病患者體內血清轉鐵蛋白受體(sTfR)及鐵負荷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李怡然;余春紅;李揚;蘇日咕嘎;唐恪雅;姜良;易宗春;;DNA甲基化抑制劑逆轉苯代謝物抑制K562細胞轉鐵蛋白受體表達[A];中國毒理學會第六屆全國毒理學大會論文摘要[C];2013年
8 胡瑞海;趙明輝;;轉鐵蛋白受體和免疫球蛋白A/M Fc受體并非人系膜細胞主要的IgA_1受體[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9 李代強;周金平;;乳腺腫瘤細胞轉鐵蛋白受體表達Ag-NORs計數及其相互關系[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10 李燕華;夏濟平;王小勇;康健;孫蔚凌;王飛;相文忠;蔣藝;畢志剛;;紫外線通過EGFR/PI3K/AKT途徑上調Hacat細胞轉鐵蛋白受體表達[A];200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朱洪;轉鐵蛋白受體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其機制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2 江廣斌;轉鐵蛋白受體MR分子探針Tf-SPION的合成及初步在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劉雙林;抗人轉鐵蛋白受體單克隆抗體增強姜黃素對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抑制效應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張永;紫紺先心病患兒血清鐵及心肌中鐵和轉鐵蛋白受體-1變化及意義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曉玲;豬轉鐵蛋白受體與PPV-VP2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李娜;泛素和轉鐵蛋白受體表達載體的構建、表達和鑒定[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瓊;轉鐵蛋白受體1敲除導致海馬神經元突觸傳遞和可塑性的缺陷[D];浙江大學;2012年
4 邵潔;缺鐵性貧血大鼠顱內出血后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和鐵蛋白的表達與行為的變化[D];浙江大學;2004年
5 竇慧宏;血紅蛋白H病患者體內血清轉鐵蛋白受體(sTfR)及鐵負荷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6年
6 劉穎;抗轉鐵蛋白受體四價抗體(TfR-TeAb)的構建、表達和鑒定[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高銀;轉鐵蛋白受體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中南大學;2013年
8 張利;靶向轉鐵蛋白受體的聚谷氨酸藥物載體的設計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9 陳婷婷;增生性貧血患兒骨髓單個核細胞轉鐵蛋白受體2表達情況及其意義[D];四川大學;2007年
10 王朝;豬轉鐵蛋白受體與PPV-VP2相互作用研究(一)蛋白表達、血清制備、酵母雙雜交檢測及受體逆轉錄病毒包裝質粒的構建[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7117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71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