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再生過程中軸突非同步生長的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面神經再生過程中軸突非同步生長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由于缺乏精確引導、再生軸突及末梢軸突發(fā)芽的特性,面神經再生過程中軸突迷亂再生不可避免,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程度與多支配終板的減少密切相關,但目前仍不清楚多支配終板形成的原因。我們認為,由于面神經損傷后近端軸突發(fā)芽分支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遠端殘留的神經內膜管,再生軸突在向遠端生長的過程中,進入神經內膜管的軸突分支能夠獲得更多的營養(yǎng)支持、較快到達靶肌形成新的神經肌肉連接,而另一部分還處于失支配狀態(tài)的肌纖維就有可能誘導已到達靶肌的末梢軸突發(fā)芽,形成多支配終板。因此,探討再生軸突是否存在非同步生長,對于進一步認識多支配終板形成的機理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方法:本實驗采用基于視頻的大鼠觸須運動分析方法,從功能角度反映靶肌獲得神經再支配的時間和程度;在觸須運動功能恢復的4個時間節(jié)點,采用神經元逆行示蹤法記錄、比較到達靶肌的運動神經元數(shù)量,明確再生軸突到達靶肌的時間是否存在差異,即是否存在再生軸突的非同步生長。1、視頻記錄大鼠觸須運動功能恢復時間及程度:32只大鼠隨機分成4組,每組8只動物。A組:面神經干鉗夾損傷組;B組:面神經干切斷吻合組;C組:面神經干假手術組;D組:面神經干切斷不修復組。所有動物右側為手術側,左側為正常對照。采用限制大鼠身體活動、不固定頭顱的體位,視頻記錄術前及術后2、4、8、12周兩側被標記觸須運動,用Proanalyst運動分析軟件計算觸須擺動幅度和擺動頻率。2、熒光金逆行示蹤再支配觸須的運動神經元:52只大鼠隨機分成四組,A、B組各24只動物,C、D組各2只動物;A組:面神經干鉗夾損傷組,B組:面神經干切斷吻合組,C組:面神經干假手術組,D組:面神經干切斷不修復組,所有動物右側為手術側,左側為正常對照;A、B組動物按術后2周、4周、8周、12周隨機分為4個時間小組,每小組6只動物。A、B組動物于術后1、3、7、11周行雙側觸須墊熒光金(Fluoro-Gold,FG)逆行示蹤標記;C組2只動物于術后1周行雙側觸須逆行示蹤標記;D組2只動物于術后11周行雙側觸須墊FG逆行示蹤標記。標記1周后,取腦干,以30μm片厚在冰凍切片機上沿腦干長軸水平面作連續(xù)冰凍切片,熒光顯微鏡下計數(shù)被FG標記的白色熒光神經元。結果:1、術前所有動物的觸須擺動行為均顯示雙側同步和對稱特點,兩側觸須擺動幅度和頻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術后2周,術側觸須平均擺動幅度達到正常側的77%(37.8°/49.2°);術后4周,觸須擺動幅度進一步恢復,至12周時觸須擺動幅度恢復至正常側的96%(47.3°/49.2°)。B組:術后4周,術側觸須平均擺動幅度達到正常側的40%(18.7°/50.0°);此后8周內,術側觸須擺動幅度逐漸恢復至正常側的77%(37.8°/49.2°)。術后4周起,A、B組術側觸須擺動頻率與正常側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術側觸須擺動幅度的恢復明顯快于、好于B組動物。C組:術后2周,所有動物都展現(xiàn)了與術前一致的觸須擺動行為。D組:所有動物術側觸須擺動行為完全喪失,觀察期內無任何恢復跡象。2、A、B組在術后2、4、8、12周時正常側標記神經元數(shù)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術后2周至12周術側標記細胞數(shù)逐漸增多;術后2周,術側標記細胞數(shù)為正常側的19.27%;術后4周時,術側標記細胞數(shù)為正常側的86.15%;術后8周、12周,術側標記細胞數(shù)明顯多于正常側,分別達正常側的126.5%和128.49%。B組:術后2周時術側無明顯可見的標記細胞,術后4周至12周術側標記細胞逐漸增多;術后4周,術側標記細胞數(shù)為正常側的58.46%;術后8周、12周,術側標記細胞數(shù)明顯多于正常側,分別達正常側的116.27%和131.91%。C組:術后2周,2只動物兩側標記細胞數(shù)無明顯差異。D組:術后12周,2只動物術側標記神經元數(shù)為0。結論:1、我們將普通視頻技術與大鼠身體限制措施、合適的運動分析軟件相結合,可以滿足面神經損傷或缺損修復后功能恢復評價的需要,為進一步確定逆行示蹤再支配神經元的時間點提供了客觀、量化的功能恢復依據。2、我們通過FG逆行示蹤支配觸須運動神經元數(shù)量的實驗,初步明確了面神經干損傷后再生軸突存在非同步生長現(xiàn)象,為進一步研究再生軸突非同步生長與靶肌多支配終板形成之間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面神經 再生 軸突 觸須 視頻 逆行示蹤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338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縮略詞表10-11
- 前言11-14
- 第一部分 視頻記錄大鼠觸須運動功能恢復時間及程度14-24
- 一、實驗材料15
- 二、實驗方法15-19
- 三、實驗結果19-22
- 四、討論22-23
- 五、結論23-24
- 第二部分 熒光金逆行示蹤再支配觸須的運動神經元24-39
- 一、實驗材料25-26
- 二、實驗方法26-33
- 三、實驗結果33-35
- 四、討論35-38
- 五、結論38-39
- 全文小結39-40
- 參考文獻40-44
- 綜述 面神經迷亂再生的研究進展44-55
- 參考文獻51-55
-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工作情況55-56
- 致謝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傳松;大、小鼠面神經核的形態(tài)和發(fā)育[J];動物學雜志;1989年03期
2 嚴亨秀;;面神經核神經纖維聯(lián)系及功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3 王傳松;何光篪;許健;;小鼠面神經核的生后發(fā)育——形態(tài)計量研究[J];神經解剖學雜志;1988年01期
4 李云春,李林,王全林,楊曉川,何剛,高炳慶,林代誠,梁傳余;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在面神經的轉運研究[J];同位素;2000年02期
5 劉冠豪;李朗;李文明;;成鼠面神經付核的形態(tài)學研究[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6 嚴亨秀;;面神經核對呼吸節(jié)律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7 李文明;劉冠豪;;家兔面神經下支—頰上神經和頰下神經在核內的局部定位(HRP法)[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8 嚴亨秀,張承武,鄭煜;刺激面神經核對前包欽格復合體呼吸神經元放電活動的影響及其遞質機制[J];生理學報;2004年06期
9 崔文強,孫安,梅宏,于紅,齊江寧,吳艷紅,喬紅玉;豚鼠面神經核團神經生長因子的免疫組化定位觀察[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10 馬訓,俞光巖,張震康,楊寶林,李盛琳,章魁華;碳化青和固藍逆行標記新生大鼠面神經核的比較研究[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199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嚴亨秀;張承武;李川;鄭煜;;面神經核與呼吸調節(jié)[A];中國生理學會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2 朱,
本文編號:3452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4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