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的認知轉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30 04:36
本文關鍵詞:網絡語言的認知轉喻研究
【摘要】:互聯網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它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互聯網和電腦的廣泛普及,人類進入了一個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文化時代。作為網絡的產物,網絡語言隨之產生。它不同于我們日常交流和書寫的書面語,這種新型語言以其自身的形象化、簡約化、多樣化和開放性作為其顯著特點。如今,網絡語言在人們日常交際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網絡語言豐富了語言詞匯,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絡語言的使用普及化引起了語言研究者的關注。因此,對網絡語言進行全面分析十分必要。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的詞匯體現了轉喻本質并極大地滿足了網絡交流中快捷、高效率的需求。在認知語言學中,轉喻不是一種單純的修辭方法,而被認為是一個認知過程。轉喻的本質就是用事物的突顯屬性來指稱另一個相關屬性或事物整體的一種認知方式。本文從認知轉喻概念框架出發(fā),試圖將網絡語言和認知轉喻的相關理論結合起來對網絡語言進行探討研究,詳細分析網絡語言中認知轉喻的運作機制以及意義構建過程,旨在更好地了解網絡語言形成并由此推動認知轉喻的發(fā)展和應用。本文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導論、正文和結論。主要內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論文的導論。主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簡要地概括和總結了國內外對網絡語言和轉喻的研究,引入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第二部分是論文的正文部分,由四章組成:第一章是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介紹了認知轉喻的相關理論,包括認知轉喻的定義、本質和分類,重點分析了認知轉喻的認知屬性以及基于Panther Thornburg的三種轉喻分類,分別是指稱轉喻、謂詞轉喻以及言外轉喻。指稱轉喻是最常見的轉喻形式,也稱作指稱轉換;謂詞轉喻是指謂詞層面一個陳述指稱另一個不同的陳述,包括一個潛在的事件轉喻地與實際發(fā)生的事件聯系在一起;言外轉喻是指一個言語行為是一個言語場景,每一個部分都可轉喻地代表整個場景或言語行為。第二節(jié)對網絡語言進行概述,詳細闡述了網絡語言的定義和特點。第三節(jié)詳細闡釋了網絡語言與轉喻之間的關系,指出網絡語言體現了轉喻的本質,網絡語言的結構反映了轉喻的特點。第二章詳細分析了指稱轉喻在網絡語言中的運用、運作機制以及意義構建過稃。通過大量實例研究論證了指稱轉喻是一種認知方式,對網絡語言的產生有很強的解釋力。因為指稱轉喻在生活中最為常見,故文中列舉了大量語料對指稱轉喻在網絡語言中的運用體現進行了重點分析。本章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主要從詞匯層面重點分析了網絡語言中轉喻詞匯。主要分析了同音詞,縮略語和縮寫詞以及新創(chuàng)詞語。第二節(jié)主要從句法層面分析了近兩年出現的新興網絡句子。主要分析了三字和四字表達句子意義的網絡語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謂詞轉喻在網絡語言中的運用、運作機制以及意義構建過程。謂詞轉喻主要闡述了事件層面而非傳統(tǒng)實體層面的網絡語言轉喻,詳細列舉了近幾年流行的反映事件轉喻的網絡詞語并分析轉喻的運作機制及其意義構建過程。不同于指稱轉喻,謂詞轉喻主要指詞語在謂詞層面的轉喻;謂詞轉喻包括謂詞層面潛在代現實和一般代具體兩種類型。本章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分析了潛在代現實層面的謂詞轉喻。第二節(jié)分析了一般代具體的謂詞轉喻。第四章詳細分析了言外轉喻在網絡語言中的運用、轉喻運作機制以及意義構建過程。主要研究了腳本內言語行為的轉喻運用。一個言語行為腳本里共有三個組成部分:前段,核心段(結果段),后段。這三個組成部分里的任一部分都具有潛在能力來轉喻地代替整個言外行為腳本,尤其是是對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解具有重大意義。本章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分析了直接言語行為的網絡詞匯。第二節(jié)分析了間接言語行為的網絡詞匯。第三部分是論文的結論。主要歸納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本文通過對認知轉喻框架下網絡語言的分析為網絡語言的產生、發(fā)展和認知轉喻的廣泛應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對促進網絡語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分析指出轉喻是構建網絡新興詞匯的重要理論基礎,它豐富語言詞匯的同時也促進了便捷的網絡交流。此外,文中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處,以及對未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便更為系統(tǒng)全面地開展對網絡語言的認知研究。
【關鍵詞】:認知轉喻 網絡語言 認知機制 意義構建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3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4
- Chapter Ⅰ Literature Review14-31
- 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Metonymy14-22
- 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tspeak22-29
- 3.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Metonymy and Netspeak29-31
- Chapter Ⅱ An Analysis of Referential Metonymy in Netspeak31-56
- 1. Lexical Level33-48
- 2. Syntactic Level48-56
- Chapter Ⅲ An Analysis of Predicational Metonymy in Netspeak56-71
- 1. Potentiality for Actuality58-64
- 2. The General for the Specific64-71
- Chapter Ⅳ An Analysis of Illocutionary Metonymy in Netspeak71-85
- 1. Direct Illocutionary Acts73-76
- 2. Indirect Illocutionary Acts76-85
- Conclusion85-89
- References89-90
- Acknowledgements90-9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9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陳香蘭;;高層轉喻研究[J];外語教學;2008年06期
2 魏在江;;語篇轉喻綜觀[J];外語學刊;2007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小敏;諷刺言語行為的轉喻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462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94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