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多角度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6 07:29
文章從現代漢語、漢語方言和古代漢語三個方面對“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義進行考察,構建出漢語“敢”類情態(tài)表達語義系統(tǒng),有利于對“敢”類情態(tài)表達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F代漢語方面,分別考察了“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義功能和語用功能。語義功能方面,結合詞典釋義和語料對“敢”、“敢情”、“敢是”、“敢怕”、“敢!焙驮捳Z標記“我敢說/打賭/保證……”進行語義分析,并對各自的情態(tài)功能進行考察。語用功能方面,分別考察了“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體分布和信息功能,“敢”類情態(tài)表達主要分布于口語語體,其信息功能主要體現為凸顯焦點功能、傳疑功能、增加句子委婉感情色彩功能和人際功能。漢語方言方面,主要考察了“敢”類情態(tài)表達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其語義功能!案摇鳖惽閼B(tài)表達在北方方言區(qū)、晉語區(qū)和閩方言區(qū)均有分布,其基本語義和用法在這些方言區(qū)中大致對應,但也存在一定區(qū)別。從地理分布方面來說“敢”類情態(tài)表達在北方地區(qū)占到絕對優(yōu)勢。古代漢語方面,主要考察了“敢”的歷史演變過程和“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案摇庇勺畛醯摹坝心懥、敢于做某事”義分別發(fā)展出了謙敬義、許可義、條件可能義、反詰義和保證義;其中由反詰義發(fā)展出詢問義,詢問義...
【文章來源】:華僑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1.1 選題緣由
1.1.2 研究意義
1.2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研究現狀
1.2.1 國內外情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
1.2.2 漢語“敢”類情態(tài)表達研究概況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語料來源
第2章 現代漢語中的“敢”類情態(tài)表達
2.1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義分析
2.1.1 “敢”的語義功能
2.1.2 “敢情”的語義功能
2.1.3 “敢是”的語義功能
2.1.4 “敢怕”的語義功能
2.1.5 “敢!钡恼Z義功能
2.1.6 “我敢說/打賭/保證……”的語義功能
2.2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用功能
2.2.1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體分布
2.2.2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用分析
2.3 小結
第3章 漢語方言中的“敢”類情態(tài)表達
3.1 “敢”類情態(tài)表達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1 “敢”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2 “敢情”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3 “敢是”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4 “敢說”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5 其他“敢”類情態(tài)表達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2 漢語方言中“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共時考察
3.3 小結
第4章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歷時考察
4.1 “敢”的歷史演變考察
4.1.1 漢語史上的“敢”
4.1.2 “敢”的語義發(fā)展機制
4.2 “敢情”的詞匯化
4.3 “敢是”的詞匯化
4.4 “敢怕”的詞匯化
4.5 “敢!钡脑~匯化
4.6 “敢說”的詞匯化
4.7 話語標記“我敢說”的詞匯化
4.8 小結
第5章 “敢”類情態(tài)表達普—方—古語義關系
5.1 “敢”的普—方—古語義比較
5.1.1 “敢”的發(fā)展脈絡
5.1.2 “敢”的普方古語義
5.2 “敢情”的普—方—古語義比較
5.2.1 “敢情”的發(fā)展脈絡
5.2.2 “敢情”的普方古語義
5.3 “敢是”的普—方—古語義比較
5.3.1 “敢是”的發(fā)展脈絡
5.3.2 “敢是”的普方古語義
5.4 “敢怕”的普—古語義比較
5.4.1 “敢怕”的發(fā)展脈絡
5.4.2 “敢怕”的普古語義
5.5 “敢!钡钠铡耪Z義比較
5.5.1 “敢!钡陌l(fā)展脈絡
5.5.2 “敢!钡钠展耪Z義
5.6 “敢說”的方—古語義比較
5.6.1 “敢說”的發(fā)展脈絡
5.6.2 “敢說”的方古語義
5.7 小結
第6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敢”的情態(tài)功能及其發(fā)展[J]. 李小軍. 中國語文. 2018(03)
[2]“管”的語義演變及“不管”“盡管”的詞匯化[J]. 李小軍,徐靜.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6)
[3]表示斷言的語用標記“我敢說”[J]. 李麗娟.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6(06)
[4]揣測副詞“敢是”“怕是”的比較研究[J]. 魏雪,曾傳祿.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9)
[5]論現代漢語中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不敢”——兼論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敢”義詞句法分布的蘊含共性[J]. 林劉巍,張寒冰. 語言科學. 2016(03)
[6]古文獻“敢”表“能”義續(xù)說[J]. 洪飏. 漢字文化. 2014(04)
[7]陜北神木話的語氣副詞“敢”及其來源[J]. 邢向東,周利芳. 方言. 2013 (03)
[8]近代漢語副詞詞尾“則”探源[J]. 張振羽,申風英.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9]山西方言疑問句中的“敢”[J]. 郭利霞. 語文研究. 2011(02)
[10]陜北志丹方言的“敢”[J]. 王鵬翔.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9(05)
碩士論文
[1]方源副詞及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 吳一真.湖南師范大學 2016
[2]北方方言詞“敢情”的多角度分析[D]. 王凱.廣西師范大學 2014
[3]新鄉(xiāng)方言語氣副詞“情”、“敢”、“管”、“高低”研究[D]. 荊文華.華中師范大學 2011
[4]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D]. 豆會.河南大學 2010
[5]唐河方言副詞研究[D]. 曹東然.河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79439
【文章來源】:華僑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1.1 選題緣由
1.1.2 研究意義
1.2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研究現狀
1.2.1 國內外情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
1.2.2 漢語“敢”類情態(tài)表達研究概況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語料來源
第2章 現代漢語中的“敢”類情態(tài)表達
2.1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義分析
2.1.1 “敢”的語義功能
2.1.2 “敢情”的語義功能
2.1.3 “敢是”的語義功能
2.1.4 “敢怕”的語義功能
2.1.5 “敢!钡恼Z義功能
2.1.6 “我敢說/打賭/保證……”的語義功能
2.2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用功能
2.2.1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體分布
2.2.2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語用分析
2.3 小結
第3章 漢語方言中的“敢”類情態(tài)表達
3.1 “敢”類情態(tài)表達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1 “敢”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2 “敢情”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3 “敢是”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4 “敢說”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1.5 其他“敢”類情態(tài)表達在方言區(qū)中的分布及語義功能
3.2 漢語方言中“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共時考察
3.3 小結
第4章 “敢”類情態(tài)表達的歷時考察
4.1 “敢”的歷史演變考察
4.1.1 漢語史上的“敢”
4.1.2 “敢”的語義發(fā)展機制
4.2 “敢情”的詞匯化
4.3 “敢是”的詞匯化
4.4 “敢怕”的詞匯化
4.5 “敢!钡脑~匯化
4.6 “敢說”的詞匯化
4.7 話語標記“我敢說”的詞匯化
4.8 小結
第5章 “敢”類情態(tài)表達普—方—古語義關系
5.1 “敢”的普—方—古語義比較
5.1.1 “敢”的發(fā)展脈絡
5.1.2 “敢”的普方古語義
5.2 “敢情”的普—方—古語義比較
5.2.1 “敢情”的發(fā)展脈絡
5.2.2 “敢情”的普方古語義
5.3 “敢是”的普—方—古語義比較
5.3.1 “敢是”的發(fā)展脈絡
5.3.2 “敢是”的普方古語義
5.4 “敢怕”的普—古語義比較
5.4.1 “敢怕”的發(fā)展脈絡
5.4.2 “敢怕”的普古語義
5.5 “敢!钡钠铡耪Z義比較
5.5.1 “敢!钡陌l(fā)展脈絡
5.5.2 “敢!钡钠展耪Z義
5.6 “敢說”的方—古語義比較
5.6.1 “敢說”的發(fā)展脈絡
5.6.2 “敢說”的方古語義
5.7 小結
第6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敢”的情態(tài)功能及其發(fā)展[J]. 李小軍. 中國語文. 2018(03)
[2]“管”的語義演變及“不管”“盡管”的詞匯化[J]. 李小軍,徐靜.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6)
[3]表示斷言的語用標記“我敢說”[J]. 李麗娟.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6(06)
[4]揣測副詞“敢是”“怕是”的比較研究[J]. 魏雪,曾傳祿.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9)
[5]論現代漢語中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不敢”——兼論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敢”義詞句法分布的蘊含共性[J]. 林劉巍,張寒冰. 語言科學. 2016(03)
[6]古文獻“敢”表“能”義續(xù)說[J]. 洪飏. 漢字文化. 2014(04)
[7]陜北神木話的語氣副詞“敢”及其來源[J]. 邢向東,周利芳. 方言. 2013 (03)
[8]近代漢語副詞詞尾“則”探源[J]. 張振羽,申風英.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9]山西方言疑問句中的“敢”[J]. 郭利霞. 語文研究. 2011(02)
[10]陜北志丹方言的“敢”[J]. 王鵬翔.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9(05)
碩士論文
[1]方源副詞及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 吳一真.湖南師范大學 2016
[2]北方方言詞“敢情”的多角度分析[D]. 王凱.廣西師范大學 2014
[3]新鄉(xiāng)方言語氣副詞“情”、“敢”、“管”、“高低”研究[D]. 荊文華.華中師范大學 2011
[4]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D]. 豆會.河南大學 2010
[5]唐河方言副詞研究[D]. 曹東然.河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794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47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