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漢語使成結(jié)構的發(fā)展及其類型學解釋

發(fā)布時間:2018-10-17 22:18
【摘要】:使成結(jié)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是漢語語法學界一直關心的話題,但對于使成結(jié)構整體發(fā)展的動因與機制的討論還有所欠缺,尤其是對中古時期隔開式使成結(jié)構的盛行與消亡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文借鑒語言類型學的理論成果,對漢語幾種使成結(jié)構的演變進行解釋。在多數(shù)語言中,使成形態(tài)與使成意義的直接性密切相關,越是接近于詞匯型使成越適用于直接使成;越是接近于分析型使成越適用于間接使成。而漢語史上出現(xiàn)的幾種使成結(jié)構不符合這些規(guī)律,因此在與其他使成結(jié)構的競爭中被淘汰。
[Abstract]: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e ha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in the Chinese grammar circles,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discussion on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e as a whole. In particular, the prevalence and extinction of separated structures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ypolog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volution of several types of structures in Chinese. In most languages, formative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rectness of meaning. The closer it is to lexical formalism, the more suitable it is to direct effect; the closer it is to analytical formalism, the more applicable to indirect making is. Howev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everal kinds of formative structures do not conform to these laws, so they are eliminated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other resultant structures.
【作者單位】: 慶北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H14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宋紹年;漢語結(jié)果補語式的起源再探討[J];古漢語研究;1994年02期

2 梅祖麟;;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s-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J];民族語文;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戚曉杰;;從《聊齋俚曲集》看漢語動詞拷貝句式的產(chǎn)生年代[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饒宏泉;;量詞的性質(zhì)和數(shù)量表達的核心——語序類型學的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田啟濤;;對上古漢語“NP+為+NP”句型中“為”字的再認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4 左梁;;《世說新語》個體量詞的語法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5 謝晶;;“漢語語法化”機制綜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6 李虹;;從短語sweet september來看傳統(tǒng)語義學和認知語義學的差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7 唐瑗彬;孫中會;;試析“把/將”字句在處置義上的差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8 時昌桂;;介詞“替”的用法及虛化歷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力量;肖應平;;“得”的語法化動因和機制[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10 葛佳才;;《太平經(jīng)》副詞拾詁[J];北方論叢;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趙明慧;李平華;;“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路遙;;現(xiàn)代漢語動態(tài)助詞“過”的空間認知探索[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4 朝格吉樂瑪;;蒙古語和漢語形容詞對比研究[A];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5年第1期(總第26期)[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謝白羽;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志富;現(xiàn)代漢語領屬性偏正結(jié)構及其相關句法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姚X/;《春秋公羊傳》詞_Y、語法專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萬曼璐;《華陽國志》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海瑛;《萬歷野獲編》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楊佳;淺析《訓世評話》中的兼語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孟洋;《祖堂集》動結(jié)式述補結(jié)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焦陽;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壇”、“界”、“圈”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谷全;“看”與“l(fā)ook”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劉文思;跨語言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8 孔燕;《封神演義》處所介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偉業(yè);《戰(zhàn)國策》連動結(jié)構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孟憲華;《醒世姻緣傳》存在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5期

2 蕭璋;論連動式和兼語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6年00期

3 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年01期

4 黃布凡;;古藏語動詞的形態(tài)[J];民族語文;1981年03期

5 戴慶廈;;阿昌語的清鼻音[J];民族語文;1985年02期

6 孫宏開;論藏緬語動詞的使動語法范疇[J];民族語文;199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家煊;;語言類型學的眼光[J];語言文字應用;2009年03期

2 董鳳姣;;語言類型學研究方法初探[J];才智;2010年26期

3 林忠;;《牛津語言類型學手冊》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年05期

4 劉丹青;;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4期

5 金立鑫;;語言類型學——當代語言學中的一門顯學[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陳勇;;А.Е. Кибрик的語言類型學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7年04期

7 郭中;;語言類型學分析方法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以“優(yōu)勢”與“和諧”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張建;;中國語言類型學工作坊和國際語言類型學會第九屆雙年會在香港大學舉行[J];中國語文;2011年05期

9 С.Д.Кацнельсон;郭谷兮;;亞當·斯密的語言類型學觀念[J];國外語言學;1986年02期

10 伍鐵平;不同語言的味覺詞和溫度詞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不同切分——語言類型學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勇;;論語言類型學研究中的解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星;;漢英定語語序的對比分析及其相關問題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劉茜;《漢語方言地圖集》填補語言學空白[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翠;俄語語序的語言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曲辰;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和法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步連增;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舒欣如;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漢韓名詞下位范疇對比[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2 劉宇;古今方位表達方式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3 吳素華;漢泰語修飾語的類型學研究及教學策略[D];廈門大學;2014年

4 楊新亮;漢英定語靜動態(tài)的對比與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2781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2781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5e2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