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詞并入的連詞化歷時考察——以“此外”及相關詞匯為例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olidifying a phrase into a function word, it is sometimes facilitated by multiple factors. " In addition, the maturation of preposition frame, the weakening of referential function and the double syllable of pronoun merge make the conjunctions become more and more stereotyped and replace the similar words such as "outer-this". And the phrase words such as "to remove this" and "to divide the other", which are in the process of formalization, need to be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cross-layer, conceptual superposition, and so on.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漢語單音節(jié)多功能副詞的語義地圖模型研究”(14CYY032) 安徽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專項資助基金“元語言理論與漢語虛詞研究”(2013qnzx02);安徽師范大學“省高校博士后工程”博士后崗位資助項目(2012—2014)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江藍生;;概念疊加與構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中國語文;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禮正;;兩種復雜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雷冬平;胡麗珍;;再論近代漢語雙音虛詞的概念疊加與詞形整合[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車錄彬;;說“果然”與“果不然”[J];編輯之友;2011年02期
4 李素英;;也論“莫”系測度副詞的形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宗守云;;“差不多”和“差點兒”差異的情態(tài)動因[J];對外漢語研究;2011年00期
6 李素英;;疑問副詞“那忽”的形成[J];東岳論叢;2012年05期
7 雷冬平;胡麗珍;;近代漢語虛詞詞匯化的一種特殊形式[J];古漢語研究;2010年01期
8 曾少波;;《三國演義》的“不數(shù)合”句式[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9 葉建軍;;句式“X勝如Y”的形成及其演變[J];古漢語研究;2013年02期
10 魯承發(fā);翟汛;;“差一點”和“差不多”的語義差異及其認知解釋[J];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王楠;;“無時無刻”的古今演變與詞典釋義[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高冰倩;;現(xiàn)代漢語“這么\那么+數(shù)量結構”主觀量研究[A];第八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中[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龍;現(xiàn)代漢語習用語法構式句法分析及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皇甫素飛;現(xiàn)代漢語緊縮構式的多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姝;緊縮及其句法語義后果[D];吉林大學;2012年
5 王倩;現(xiàn)代漢語增量與減量構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張曉濤;現(xiàn)代漢語疑問范疇和否定范疇的相通性及構式整合[D];吉林大學;2009年
7 蔣靜;小句補語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8 李素英;中古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劉文欣;現(xiàn)代漢語責訓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唐依力;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的構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剛;現(xiàn)代漢語“V個VP”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康錦濤;“V上/下”中“上/下”的分析與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俊平;“被+X”構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盧鴻莉;說“X之前”[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6 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構式解析及其理據(jù)性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畢光偉;“S+V_j+什么+O”構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黎立夏;“哪”系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徐福翠;漢語被動式與處置式共現(xiàn)合用句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易磊;“愛V不V”結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楊永忠;;Vi+NP句法異位的語用動機[J];漢語學報;2007年01期
2 韓陳其;淺談“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lián)系和語義強度[J];漢語學習;2005年05期
3 馬黎明;試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悖義”結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4期
5 李忠星;關于“差一點+J_w”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6 任鷹;;動詞詞義在結構中的游移與實現(xiàn)——兼議動賓結構的語義關系問題[J];中國語文;2007年05期
7 石毓智;;論社會平均值對語法的影響——漢語“有”的程度表達式產(chǎn)生的原因[J];語言科學;2004年06期
8 楊永龍;近代漢語反詰副詞“不成”的來源及虛化過程[J];語言研究;2000年01期
9 葉建軍;;《祖堂集》中四種糅合句式[J];語言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宗江;;去詞匯化:“結婚”和“洗澡”由詞返語[J];語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時儀;;“一味”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說“V一把”中V的泛化與“一把”的詞匯化[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4 盛銀花;;“還有”的連接功能及其詞匯化[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魯克偉;韋漢;;死喻形成的多維考察——隱喻是如何被詞匯化的[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劉紅妮;;“一+N”的詞匯化與語法化——以“一概”的個案研究為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劉紅妮;;“一律”與“一概”的詞匯化、語法化比較初探[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李雅;張建偉;;詞匯的價值觀念框架下的認知模式探微[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詞匯化進程[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10 劉紅妮;;“以期”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兼論“以V”的詞匯化、共性與個性[J];語言科學;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構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黃昌靜;;英漢雙及物構式引申機制對比[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巖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學院;漢語更接近“衛(wèi)星框架語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本文編號:21976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19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