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語言哲學“三觀”理論在視頻傳播中的運用——以《重慶旅游形象宣傳片》為例
本文選題:后語言哲學“三觀” 切入點:多模態(tài)轉隱喻 出處:《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后現(xiàn)代哲學反對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的客觀主義哲學觀,產生了強調人本主義、多元化和去中心論等理論的后現(xiàn)代語言觀。研究與發(fā)掘《重慶旅游形象宣傳片》中的多模態(tài)轉隱喻表征類型和互動關系,可證明多模態(tài)語篇的轉隱喻配置符合后語言哲學理論的"三觀",即多元符號觀、多元體驗觀和轉隱喻認知觀,從而說明后語言哲學理論是一種研究多模態(tài)語篇的創(chuàng)新手段。后語言哲學"三觀"理論在視頻傳播中的成功運用,不僅為后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的視角,也為符號學、新媒體的研究與應用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Abstract]:Post-modern philosophy opposes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objectivist philosophy and produces a post-modern linguistic view which emphasizes the theories of humanism, pluralism and discentricism.The study of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Chongqing Tourism Image Promo and it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can prove that the metaphorical configur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is in line with the "three views" of post-linguistic philosophy, that is, the concept of pluralistic symbols.The view of multi-experience and metaphorical cognition shows that post-linguistic philosophy is an innovative means to study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views" theory of post-linguistic philosophy in video communication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post-language,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emiotics and new media.
【作者單位】: 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下多模態(tài)廣告語篇的認知研究”(2016YBYY146)
【分類號】:H0-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冠連;西方語言哲學三個問題的梳理——語言哲學系列研究之五[J];現(xiàn)代外語;2001年03期
2 陳歡;語言哲學現(xiàn)代意義評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馮顏利;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語言哲學述評[J];學海;2002年02期
4 袁影;;論語言哲學知識的猜測與反駁[J];山東外語教學;2006年06期
5 錢冠連;;語言哲學[J];外語學刊;2006年03期
6 倪梁康;;論偽善:一個語言哲學的和現(xiàn)象學的分析[J];哲學研究;2006年07期
7 隋然;;中國外語界首屆語言哲學研討會[J];外語學刊;2006年05期
8 李洪儒;;西方語言哲學批判——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七[J];外語學刊;2008年06期
9 ;第三屆中西語言哲學國際研討會征文通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年03期
10 劉玉梅;趙永峰;沈艷萍;;中西語言哲學研究的新特點——“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年會暨第三屆中西語言哲學國際研討會”綜述[J];外語學刊;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建華;李文偉;卞琴;沈自尹;;語言哲學揭示中醫(yī)概念分析的邏輯框架:以對“腎精”分析為例[A];第三屆江浙滬中西醫(yī)結合高峰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2 歐陽燕;;翻譯研究的語言哲學途徑[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趙奎英;;道言悖反與審美超越——道家語言哲學及其美學意義新探[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4 王寅;;再論索緒爾與語言哲學[A];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研究——第二屆中西語言哲學高層論壇暨紀念索緒爾逝世100周年論文集[C];2013年
5 錢冠連;;論索氏語言哲學——初探《普通語言學手稿》[A];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研究——第二屆中西語言哲學高層論壇暨紀念索緒爾逝世100周年論文集[C];2013年
6 趙奎英;;“道不可言”與“境生象外”——莊子語言哲學及其對意境論的影響[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7 錢冠連;;(西)語言哲學是語言研究的營養(yǎng)缽(英文)[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江怡;;近十年英美語言哲學研究最新進展[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原衛(wèi)國;;警惕索緒爾理論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中英文所指與能指的差異研究[A];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研究——第二屆中西語言哲學高層論壇暨紀念索緒爾逝世100周年論文集[C];2013年
10 辛斌;;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義;語言哲學與文化土壤[N];光明日報;2014年
2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江怡;語言與心靈:仲伯難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王立志;結構、符號與意義[N];光明日報;2008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江怡;語言哲學與語言學難分難解[N];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2 劉高岑;語言、心智與世界[D];山西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令婷;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語言哲學觀及當代意義[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6年
2 潘美景;“負的方法”與普通語言學理論的建構:索緒爾語言哲學探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年
3 房小娜;語言哲學視域下的關聯(lián)理論探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趙力;論馬克思主義語言觀[D];黑龍江大學;2012年
5 戈秀蘭;情態(tài)范疇的多維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龔世蓮;從尋求形而上到探究生活形式[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信傳艷;A.A.波捷布尼亞的語言觀[D];吉林大學;2008年
8 孫作光;評價視域中的歇后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鄭州;語詞研究的語言哲學維度[D];黑龍江大學;2008年
10 楊瑩;《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307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73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