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語言中的“來”和“去”
本文選題:來 切入點:去 出處:《中國語文》2015年01期
【摘要】:"來"和"去"描述了相對于說話者相反的位移方向,構成指示意義的對比。本研究考察兒童早期"來"和"去"的使用情況,探究其對空間指示意義的理解,并回應尚存爭議的習得時序問題。通過分析一名普通話兒童(0;10-2;0)的自然語料,我們發(fā)現兒童在兩歲前即已理解空間指示意義,但"來"和"去"在兒童話語中具有不對稱性。研究表明單純的指示意義不能決定習得時序,成人輸人、空間上的認知和語用因素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Abstract]:"Come" and "go" are described with respect to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the speaker,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children's early "come" and "go" is used, to explore their spatial deixis meaning acquisition, timing issues and respond to the controvers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Mandarin speaking children (0; 10-2; 0) of the data collected, we found that children in two years ago has already understand the spatial significance, but "come" and "go" with asymmetry in children's discours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no indication of simple meaning of the acquisition decision timing, as people lose,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factors also play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外文系;
【基金】:楊小璐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漢語兒童語言中的句法范疇與短語結構”(11BYY080)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項目“早期語言發(fā)展中的句法范疇”(2010WKYB018)的資助
【分類號】:H19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齊滬揚;;空間位移中主觀參照“來/去”的語用含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6年04期
2 鄒立志;周琳;程莉維;;普通話早期兒童趨向動詞習得個案研究——以“上、下”兩組趨向動詞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凌;;補語“起來”的隱喻認知過程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曾傳祿;;漢語位移事件參照及其格標[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童小娥;;從認知表征看補語“下來”、“下去”的不對稱[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陳瑋;;馬慶株語義語法研究成果及方法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馬梅玉;;古漢語“往+NP+VP”與“VP+往+NP”的差異[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楊紫娟;;“VP+去”格式與“去+VP”格式及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年06期
7 張吉紅;;對“V起來”結構整體及其中“起來”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1年09期
8 曾傳祿;;漢語位移事件的語言表達[J];對外漢語研究;2010年00期
9 弓月亭;;“現代漢語研究語料庫”趨向補語統(tǒng)計研究[J];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郭紅;;時間助詞“來_4”和“以來”辨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謝茹;;試析三個不同的“來”[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2 趙明慧;;也談“復合動趨式+賓語”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姚婷;;趨向詞“起來”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安琛;;“V起來”中“起來”非體標記之芻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青;現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張金圈;漢語單音方位詞與單音動詞的偏正性組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5 鄧杉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案例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6 吳春紅;現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錦姬;現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鹿楹鑫;基于韓國人認知方式的初級階段“V+來/去”結構的教學設計[D];山東大學;2010年
3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愛鳳;趨向動詞“來”“去”的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昕;漢語“接下來”和“接下去”及其語法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賴明輝;鳩摩羅什譯經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毛雪蓉;現代漢語“來”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張士超;基于語料庫的趨向動詞“來”、“去”的語義認知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河斗振;漢韓運動動詞事件框架表達的對比分析[D];北京大學;2011年
10 王琦;漢語趨向動詞用作方向詞現象初探[D];北京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戴浩一;概念結構與非自主性語法:漢語語法概念系統(tǒng)初探[J];當代語言學;2002年01期
,本文編號:16565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65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