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隱喻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本文選題:隱喻 切入點:研究現(xiàn)狀 出處:《現(xiàn)代外語》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的可視化技術,考察了近十年發(fā)表在國外主要語言學期刊上與隱喻研究相關的論文,以呈現(xiàn)國外隱喻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結果表明,當前隱喻研究雖大都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但注重使用語料庫方法和實驗方法,探索了手勢隱喻、多模態(tài)隱喻、情感隱喻、隱喻與身份建構等新話題,并立足于基于語域或體裁的定位,經(jīng)歷著社會轉(zhuǎn)向和實證轉(zhuǎn)向,形成了語言、思維和交際三個平面,正逐漸顯示出認知神經(jīng)科學、話語分析、話語動態(tài)及生態(tài)進化論四個發(fā)展路徑。
[Abstract]:In this paper, using bibliometrics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we have examined the papers related to metaphor research published in major foreign linguistic journal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etaphor research abroad. Although most of the current metaphor studies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y focus on the use of corpu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explore new topics such as gesture metaphor, multi-modal metaphor, affective metaphor, metaphor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register or genre, it has experienced social and empirical turn and formed three planes of language,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is gradually show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dynamics and ecological evolution.
【作者單位】: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認知語料庫語言學視閾下的英漢話語隱喻對比研究”(14BYY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增安;從西方的隱喻研究中得到的啟示[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張全生;中國隱喻研究十年綜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彭增安;西方隱喻研究管窺[J];修辭學習;2004年06期
4 巫元瓊;;隱喻研究二三談[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喬嬌;;概述隱喻研究[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徐瑩;徐艷玲;;國內(nèi)批評隱喻研究(2002-2012):現(xiàn)狀及展望[J];教育文化論壇;2013年05期
7 韓慶玲;隱喻研究漫談[J];修辭學習;1999年02期
8 晏雪;周曉玲;;中國隱喻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08年27期
9 王霜梅;;隱喻研究發(fā)展軌跡探微[J];文教資料;2010年22期
10 王云燕,張華英;當前隱喻研究的兩種發(fā)展趨勢[J];楚雄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隱喻研究管窺[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戴衛(wèi)平;高艷紅;;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隱喻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戴衛(wèi)平;高艷紅;;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隱喻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羅峰;符號學視閾下的文學文本隱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2 呂紅周;符號學視角下的隱喻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郭琳;隱喻與文學批評理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快樂;現(xiàn)代漢語“等于”和“不等于”的隱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殷麗君;電視保健品廣告的隱喻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年
3 潘雅雯;基于語料庫的習近平講話稿的隱喻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4 李賢平;“象征”與“隱喻”的比較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魏云;政治語言中的隱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長慧;中國古典詩詞的隱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7 和貞;從中外隱喻研究對比看德漢成語的隱喻結構[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2年
8 范淑云;漢語中與人體部位相關語詞的隱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魏清;頻次對二語習得中隱喻的影響:基于使用的隱喻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10 夏蕓飛;認知理論下的歇后語隱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782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57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