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吹牛唱詞_豫劇《朝陽溝》戲曲語言的特點
本文關鍵詞:豫劇唱詞語言藝術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 文學論文發(fā)表 > 淺析地方戲劇——豫劇《朝陽溝》戲曲語言的特點
淺析地方戲劇——豫劇《朝陽溝》戲曲語言的特點
發(fā)布日期: 2013-01-12 發(fā)布:
2012年第10期目錄 本期共收錄文章20篇
摘 要:創(chuàng)作完成于60年代的豫劇《朝陽溝》對中國戲曲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給一代代觀眾留下了深刻感人的熒幕印象。作為地方戲劇的代表作,《朝陽溝》戲曲語言的地域性、鄉(xiāng)土性和人文性是其作為地方戲在戲曲歷史上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重要因素。
中國論文網
關鍵詞:地方戲劇 豫劇 《朝陽溝》 戲曲語言
豫劇《朝陽溝》初創(chuàng)于20世紀60年代,一直以來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我國公映了近半個世紀。隨后,京劇、評劇、呂劇、眉戶、滑稽戲等都紛紛移植、演出過該劇。它熟悉親切的唱腔、豐滿質樸的人物形象以及貼近生活的劇情場景深得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中原戲曲愛好者的衷心喜愛,成為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河南地方戲經久不衰的一塊金字招牌。作為出生河南農家的戲曲作家,真實的地方農村生活場景深深印刻在作者的腦海當中。該劇開頭樸實自然、中間過渡合理、結尾照應巧妙,非常適合觀眾尤其是地方農民觀眾的欣賞口味,雖然它也是一種時代需要和宣傳的產物,淺顯的生活故事背后隱含著當時社會生活尤其是一代青年的理想主義精神,也可以列為當時遵從政治需要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要求的文藝作品,但是創(chuàng)作者通過劇中人物的語言,向觀眾提供了大量具體的感性生活形態(tài)和藝術形象,并沒有喋喋不休地向觀眾大談那些由枯燥的道理和抽象的名詞等組裝起來的思想符號和理性概念。[1]除了完整的戲曲情節(jié)、婉轉親切的唱腔和豐滿的人物形象以及熟悉的人物場景外,其富有地域性、鄉(xiāng)土性和人文性的戲曲語言貫穿其中,連綴情節(jié)、刻畫人物,使其長盛不衰,也成為河南地方戲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
中國戲曲是以地方戲的面貌出現(xiàn)的,語言是其聲腔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礎,也是一劇種區(qū)別于他劇種的重要條件。各地方戲曲最重要的藝術特色首先是它的方言土語,以及由此孕育出來的聲腔音調系統(tǒng),因此足見唱詞語言之于中國戲曲的重要性。[2]作為地方戲劇,《朝陽溝》的戲曲語言深深帶有地方地域色彩的痕跡,親切樸實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文性也通過作者巧妙構思的戲曲語言充分表現(xiàn)出來。
一、《朝陽溝》戲曲語言的地域性
豫劇作為河南地區(qū)的地方戲,本身帶有強烈的地域特點。地方戲曲的這種地域性既是中國戲曲的特點,也是其不斷發(fā)展的基礎和優(yōu)勢。戲曲語言的地域性主要是通過唱詞語言的方言性以及這種方言的聲腔演繹方法。比如朝陽溝中銀環(huán)與栓保的唱詞中,“恁”、“啥”、“晌午”、“后晌”等都明顯帶有河南地方的方言特征,且在唱腔中融合了方言的發(fā)聲方式,更能反映地方方言的音樂美,并且在地方戲中還融入了其他的地域文化元素,在表演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表現(xiàn)手段。
拴保娘:
銀環(huán)兒你不要多操心
咱這里每年都是好收成
棉花白白生生
蘿卜青青凌凌
麥籽個個飽盈盈
白菜長得磁丁丁
栓保娘的唱詞:“棉花白白生生、蘿卜青青凌凌、麥籽個個飽盈盈、白菜長得磁丁丁”是中原地區(qū)農村在秋季特有的的景象,?這種對豐收的贊美和收獲莊稼的喜悅,戲曲語言充分表現(xiàn)了地方農村人民樸實的生活場景,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二、《朝陽溝》戲曲語言的鄉(xiāng)土性
我國的地方戲大多誕生于鄉(xiāng)間小鎮(zhèn),其戲曲內容常常描寫鄉(xiāng)村小人物的思想、情趣與生活,即使是表現(xiàn)社會上流人士的生活,通常也從鄉(xiāng)土的立場和視野出發(fā),以一種鄉(xiāng)土性的藝術手法藉以表現(xiàn)。鄉(xiāng)土性是一種既“土”且“俗”的審美情味,故也稱之為“鄉(xiāng)土情味”。“土”、“俗”成為其重要的審美品格,這也是它們吸引看客的主要“法寶”。[3]
拴保娘:
看見了新被子我實在難過
埋怨聲親家母你個糊涂老婆
銀環(huán)她愿下鄉(xiāng)路沒走錯
你不該把她的后退拖
你不來俺村俺不惱
好不該說俺是老山窩
深山野溝自古長有
俺的個子也不比恁長的矬
唱詞中拴保娘對銀環(huán)媽的不滿既嚴肅又可愛,她埋怨銀環(huán)媽是“老糊涂婆”,言詞中卻沒有深刻的埋怨和指責,有的只是一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同時又流露出小小的不滿。
二大娘、拴保娘、銀環(huán)媽、銀環(huán)、巧真:
親家母你坐下
咱們說說心里話
親家母咱都坐下
咱們隨便拉一拉
老嫂子你到俺家
嘗嘗俺山溝里大西瓜
風趣巧妙的戲曲語言更使拴保娘——一個樸實幽默、善良憨厚的農家婦女形象充分展現(xiàn)在舞臺上,加上戲劇表演中演員的動作、表情,使栓保娘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觀眾的腦海中。
三、《朝陽溝》戲曲語言的人文性
正是基于戲曲語言的地域性和鄉(xiāng)土性,地方戲曲更富于人文性特征。人文性不僅表現(xiàn)在戲曲語言的個性化、人格化,還表現(xiàn)為整體戲曲語言的人文關懷。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這部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大躍進”政治氣候的影響,但是戲曲中銀環(huán)和栓保的愛情,婆媳、姑嫂、鄰里等之間的感情,以及建設美好家鄉(xiāng)的熱情與愿望,在戲曲語言中得以充分表現(xiàn),同時在處理戲劇沖突時也不回避人性的真實。如銀環(huán)受挫和聽聞母親生病時的猶豫矛盾心情,作者并沒有刻意表現(xiàn)人物的“高大全”,而是以樸實真實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真實的心境。戲曲語言的人文性更塑造了熱情向上、美麗大方的銀環(huán),堅定純厚、英俊瀟灑的拴保,善良沉穩(wěn)、可親可敬的拴保娘,風風火火、潑辣風趣的二大娘,火辣市儈的銀環(huán)媽,以及天真直爽的巧真等一系列經典形象。
作為河南地方戲劇的代表作——《朝陽溝》歷經半個多世紀,藝術魅力不減,仍然活躍于戲曲藝術的舞臺。作為現(xiàn)代戲曲的一個重要藝術成果,為戲劇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和經驗。生動活潑的語言、性格鮮明的人物、樸實鮮活的生活場景,,成為其經久不衰的原因,這其中,戲曲語言的地域性、鄉(xiāng)土性和人文性為其成功增添了重要砝碼,其戲曲語言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陳國華.《朝陽溝》——民間文化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03)
[2] 郭克儉.豫劇唱詞語言藝術特征.中國音樂學[J].2010(04)
[3] 鄭傳寅.地域性·鄉(xiāng)土性·民間性——論地方戲的特質及其未來之走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
作者簡介:韓美苗(1989-),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戲劇戲曲學專業(yè)2011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關鍵詞:豫劇唱詞語言藝術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88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1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