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滿語言文化視野探究語言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本文關鍵詞:基于滿語言文化視野探究語言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摘要】:滿語文雖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慢慢被時代所淡化,但它對漢文化的深刻影響依然是不容忽視的。滿族能從一個弱小偏遠的民族,變成一個曾經(jīng)不僅在政治上也在語言文化領域統(tǒng)治天下的民族,與他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社會條件下語言文化上的開放、包容與不斷融合是分不開的。文章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了滿語言形成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深入的探究了多民族糅合下語言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深入的探究了滿漢語言文化的交融與傳承發(fā)展,研究結果為優(yōu)秀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
【作者單位】: 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關鍵詞】: 滿語言文化 民族 滿漢文化融合
【基金】:2010年度黑龍江省藝術規(guī)劃課題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C041
【分類號】:H221
【正文快照】: 引言歷史上各種語言文化的相互影響、融合必然是伴隨著各個民族間的遷移和碰撞進行著的,只有這種遷移和碰撞,才會使一群聚居的人們有可能跨過原有的界線去認識和學習別的群體的語言和文化。滿族本是我國東北一個弱小偏遠的民族,最值得稱頌的便是善于學習。在大清朝近三百年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趙阿平;;滿族語言與物質(zhì)經(jīng)濟文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2 王朝暉;余軍;;閩南都市社會的語言文化生態(tài)調(diào)查——以廈門為個案[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11期
3 顧會田;;從赤峰漢語方言詞匯的成因和來源看漢、蒙、滿語言的融合[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06期
4 江承鳳;;新疆多元語言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歷史考察[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江承鳳;;新疆多元語言文化互動下的民族認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2 陳生梅;;從生態(tài)語言學視角看經(jīng)濟活動對語言的負面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3 彭靜;楊藝;;北部灣潿洲島方言文化景觀與分布特征[J];熱帶地理;2012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小萌;;庫圖勒考[J];滿語研究;1987年02期
2 梁敢;;語言生態(tài)微調(diào)——廣西民族地區(qū)英漢壯語言教學互參新視角[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3 張付新;謝貴平;;試論新疆的文化多樣性[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西湖;民族,還是"族群"?——釋ethnic group術語的涵義[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4年04期
2 激浪·阿布都拉;建議嚴格區(qū)分和正確使用“民族、少數(shù)民族、某民族”三個不同概念[J];語言與翻譯;1995年03期
3 周泓;我國對民族概念的使用、認識和確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4 ;我愛唐裝[J];少年文摘;2004年03期
5 В.А.Истрин ,杜松壽;文字的發(fā)展(三)[J];語文建設;1962年09期
6 瞿靄堂;中國的民族與語言[J];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7 陳丁昆;雙語──構建和睦民族大家庭的有益橋梁[J];今日民族;1994年08期
8 茹瑩;漢語“民族”一詞在我國的最早出現(xiàn)[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9 常美秀;民族需要個性[J];廣西教育;2004年30期
10 趙航;開發(fā)智能思維的探索——推薦《發(fā)明奇徑探》的絮語[J];中國圖書評論;199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西湖;;再談民族一詞以及相關術語的翻譯問題[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楊陽;姚廣宜;;從古代判詞語言運用看民族貴和心態(tài)[A];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韓紅;;“語言國情學”、“跨文化交際學”、“文化語言學”之比較考察[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王元鹿;;納西東巴文計數(shù)習俗中所見的原始思維[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5 徐文堪;;略論漢藏語言與民族的起源及遷徙[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6 曹沂華;;淺論漢語外來詞的類型、發(fā)展及規(guī)范[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張明華;;語際轉換中詞匯和義項的空缺現(xiàn)象解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8 韋宗林;;水族古文字源頭的幾個問題[A];水家學研究(四)論文集[C];2004年
9 吳定川;;淺談布依族諺語[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10 蔡武璋;;閩南文化與臺灣閩南諺語[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教學助理 邵麗霞;用民族的記憶輔助教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2 記者 次仁羅布;第十一次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學術討論會在拉薩召開[N];西藏日報;2005年
3 王玨 復旦大學 經(jīng)濟學院博士后;中國話與通天塔[N];東方早報;2007年
4 本報高級編輯 鄭榮來;“老外”是貶義詞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5 島石;史前公案:上帝當年曾制造了多少種不同語言?[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秦玉龍;平?jīng)龇窖詠y彈[N];平?jīng)鋈請?2008年
7 王焱;“有話好好說”與“讀書先須識字”[N];南方周末;2007年
8 許曦明;苦澀譯果的反思[N];文藝報;2005年
9 劉會然;保衛(wèi)漢語[N];云南日報;2004年
10 陳光磊;像敬愛母親那樣,,敬愛我們的母語[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孫巋;中國突厥語族諸民族文化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王文忠;修辭活動的民族文化特點[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4 阿不力米提·優(yōu)努斯;維吾爾象征詞及其文化含義[D];新疆大學;2003年
5 劉國輝;英漢請求策略理論與實證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彭俊;華文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勇;維吾爾諺語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池美蘭;人名用漢字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2 文林;語言的發(fā)現(xiàn)[D];四川大學;2007年
3 彭麗君;民族語言意識與跨文化交際[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花拉;關于新時期蒙古文小說翻譯中的文化學問題[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5 郭云龍;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學前雙語文教學中強化漢語文教學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鄺萍;雙語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維護[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馬紅湘;語言文化空缺與翻譯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黃凌翅;可譯性及其限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春霞;哲里木地名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10 王娟;試論語言對文化的反作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475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94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