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認知—語用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5-31 03:06
本文關鍵詞: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認知—語用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話語標記語,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受到許多研究學者的青睞。盡管話語標記語的研究成果頗豐,由于對其研究的出發(fā)點或側重點不同,使得對其本質的解釋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是從連貫理論的角度還是句法/語義—語用的角度都不能很好地為話語標記語這一對語言有制約功能的語言現象提供心理解釋。而關聯理論對話語標記語卻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關聯理論認為,話語標記語是程序意義編碼,而不是形成話語所表達的命題關系,話語標記語是尋找關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依據,即話語標記語所連接的就是話語與語境或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 隨著對話語標記語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研究學者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話語標記語對聽話人推理過程的語用制約的作用相一致。對比性話語標記語因其獨特的對比性語義特征及其在話語生成和理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地位使其在話語標記語的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然而絕大多數的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研究都以分門別類為主,或是在句法或是在語義層面進行。作為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主要代表,人們發(fā)現but幾乎可以代替所有表示對比性的話語標記語來使用。除了把它看作是用法最為寬泛的對比性話語標記語,以往的研究方法并沒有為此提供任何解釋。 本文以關聯理論為框架,試圖從認知—語用的角度對對比性話語標記語進行分析和討論。借助關聯理論尋求對比性話語標記語使用的認知動因以及對比性話語標記語所編碼的程序化意義。在此基礎上對but的程序意義進行分析,旨在揭示認知語境對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理解和研究的作用以及在區(qū)別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細微差別方面的功能。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扼要介紹了話語標記語和對比性話語標記語及其研究價值,并簡單介紹本文綱要。 第二章綜合評述了話語標記語和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研究現狀,在對比分析了話語標記語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結論,以關聯理論為框架的認知—語用方法在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解釋上更具有說服力。 第三章首先簡單介紹關聯理論,并對明示—推理交際模式和關聯原則加以論述。最后在對比傳統(tǒng)的語境觀的基礎上,分析討論了關聯理論的認知語境。 第四章為本文的主體部分,關聯理論為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使用提供了認知動因,并分析出對比性話語標記語是程序意義編碼,而不是形成話語所表達的命題關系。這個程序化意義即否定與消除某一假設的推理過程比but的傳統(tǒng)解釋更具有說服力。同時發(fā)現對比性話語標記語but否定與消除的某一假設幾乎可從所有的認知語境中獲得,這一發(fā)現既為but的使用廣泛性提供了認知依據,也證明了對比性話語標記語和認知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制約為話語產生和理解提供更多信息。本章還試圖用認知—語用的方法來區(qū)別but和however ,nevertheless之間細微差別。
【關鍵詞】:對比性話語標記語 認知—語用分析 關聯理論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H030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English Abstract5-7
- Chinese Abstract7-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6
- 1.1 Discourse Markers (DMs) and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CDMs)11-13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13-14
- 1.3 Domain of the Present Study14-16
- Chapter Two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16-25
- 2.1 General History of Studies on DMs16-17
- 2.2 Approaches to Studies of DMs17-20
- 2.2.1 Coherence-based Approach18
- 2.2.2 Grammatical-pragmatic Approach18
- 2.2.3 Cognitive-pragmatic Approach18-20
- 2.3 Overview of Studies on CDMs20-25
- 2.3.1 Syntactic Patterns of CDMs20-21
- 2.3.2 Syntactic Types of CDMs21-22
- 2.3.3 Composition of CDMs22-23
- 2.3.4 Semantic Properties of CDMs23-25
- Chapter Three A Sketch of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Relevance Theory25-33
- 3.1 Relevance theory25
- 3.2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25-27
- 3.3 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27-29
- 3.4 Relevance-theoretic Context29-33
- Chapter Four CDMs and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33-44
- 4.1 Cognitive Motivation for Employing CDMs33-35
- 4.2 CDMs with Procedural Information35-38
- 4.3 CDMs Introducing Contradiction and Elimination38-40
- 4.4 Procedural Analysis of but40-44
- 4.4.1 Denial of Expectation40-41
- 4.4.2 Objection41-42
- 4.4.3 Correction42-4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4-47
- 5.1 Major Findings44-45
- 5.2 Limitations45-46
- 5.3 Remaining Qu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46-47
- Bibliography47-4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佐文,葉慧君;試論話語聯系語的認知功能[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于國棟,吳亞欣;話語標記語的順應性解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0年04期
4 莫愛屏;推理照應的語義研究[J];外語研究;2004年03期
本文關鍵詞:對比性話語標記語的認知—語用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84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40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