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母語者漢語人稱代詞習得研究
【學位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H1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克錦;;漢英人稱代詞之比較[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8年02期
2 張婉琪;;南京方言人稱代詞的特殊變調[J];文教資料;2016年36期
3 辛小丹;;陜西吳堡方言人稱代詞“每”字探析[J];知識文庫;2016年16期
4 鄭寒;;淺析日語“ヒト”(人)一詞的指示用法[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年11期
5 米娜玩爾·夏吾東;;漢語言人稱代詞的變革探討[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年09期
6 代軍詩;;從人稱代詞的比較看中西文化[J];文理導航(上旬);2017年02期
7 余日升;;應縣方言的人稱代詞[J];明日風尚;2017年10期
8 雒鵬;;甘肅漢語方言人稱代詞[J];中國方言學報;2016年00期
9 涂超;;英漢人稱代詞的運用對比分析[J];知識文庫;2017年04期
10 楊小靜;;禹州方言中的人稱代詞“俺”的研究[J];唐山文學;2017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國炎;;布依語人稱代詞中幾種特殊的稱代方式[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2 葉娜;;吳語人稱代詞“儂”的形成和發(fā)展[A];荊楚學術2019年4月(第三十期)[C];2019年
3 侯小麗;;三原話人稱代詞的數與格[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治敏;李蕓;俞士汶;;人稱代詞和名詞的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治敏;俞士汶;;人稱代詞和名詞的歧義消解研究[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小軍;;漢語人稱代詞復數表示法的演化趨勢及特征——從語音弱化與標記化的角度看[A];中國語言學報(第十六期)[C];2012年
7 梅錚;王厚峰;;漢語人稱代詞消解的前端處理[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8 羅云飛;李國臣;;采用優(yōu)先選擇策略的中文人稱代詞的指代消解[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臧翰芬;韋向峰;張全;;基于語義結構平行的漢語人稱代詞消解[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周惠;劉永兵;;二語學術語篇的作者身份與互動性探究——以英語學習者人稱代詞使用為例[A];《第二語言學習研究》2016年第2期[C];201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徐家永;略談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活用[N];語言文字周報;2013年
2 吳越;“我們”是什么[N];語言文字周報;201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彭曉輝;漢語方言復數標記系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瑩;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及相關句法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 金順吉;韓漢語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賈嬌燕;《醒世姻緣傳》社會稱謂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李麗娟;動詞“看”“想”“說”“知道”為核心構成的話語標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王品;人稱系統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東欣;基于語義特征的人稱代詞指代消解研究[D];新疆大學;2019年
2 牛宛若;泰語人稱代詞轉換的話語基調分析[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年
3 李冰;英語母語者漢語人稱代詞習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年
4 閻麗芳;人稱代詞的翻譯方法[D];山西大學;2019年
5 楊文玉;《紅樓夢》維譯中人稱代詞的語料庫考察[D];喀什大學;2019年
6 楊帆;人稱代詞“人家”的功能表達及其維譯研究[D];喀什大學;2019年
7 王直;摩洛哥初級漢語學習者人稱代詞習得偏誤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年
8 張桂榮;《水滸傳》中的人稱代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9 劉思維;小說中的人稱代詞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年
10 金巧媚;“X+吧+人稱代詞”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117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81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