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時間介詞比較研究
[Abstract]:In Nanqi Book, the time preposition system is in a period of high prosperity and drastic change, and its prosperity and change come from the competition of verbs with semantic suitability to become typical prepositions. Verbs with similar semantic featur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speed and typicality of their transformation to preposition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emantic suitability, which is the direct motiv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and change of the preposition system. The real motivation of verb grammaticalization is that people have different saliency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objective event activities, the verbs carrying the main information can maintain the verb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they are highlighted, while the verbs carrying the secondary information are background, which makes the verb characteristics disappear, the semantic abstraction, and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prepositions.
【作者單位】: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010-ZX-180)
【分類號】:H1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吳金花;;時間介詞“去”的產(chǎn)生及演變[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吳波;中古漢語新興介詞成因考察[J];貴州文史叢刊;2004年03期
3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周剛;連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 葉建軍;;疑問副詞“還”溯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何繼軍;;《祖堂集》“這(者)+連帶成分”之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王大麗;;《敦煌變文集》中的處所介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董彥屏;;從認知角度看“被”字演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7 謝晶;;“漢語語法化”機制綜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8 李晗韞;;古代漢語話語標記“說不得”探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9 時昌桂;;介詞“替”的用法及虛化歷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魏紅;;論“的確”的篇章用法和銜接功能[J];北方論叢;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2 武振玉;;試論副詞“總”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shù)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四卷)[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春蘭;《訓(xùn)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全靜;漢語并列式雙音時間副詞的詞匯化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麗萍;“不要太”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孟洋;《祖堂集》動結(jié)式述補結(jié)構(gòu)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顯麗;《清平山堂話本》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春妮;“一樣”結(jié)構(gòu)的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伍凌;“可是”的虛化及三個平面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宋艷欣;基于語料庫的漢語VP-neg-VP式反復(fù)問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王曉輝;“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許亞冷;泉州方言程度副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述[J];古漢語研究;1990年02期
2 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3年02期
3 伍和忠;中古漢語半虛化的“去”[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洪峰;孫嵐;;“然后”的語法化及其認知機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年05期
2 譚慧;;漢語語法化及其原因的探討[J];南方論刊;2007年05期
3 尹艷普;;淺析動賓結(jié)構(gòu)的特點[J];中外企業(yè)家;2009年08期
4 何洪峰;;從方式謂語到方式狀語的語法化過程及認知機制[J];漢語學報;2010年01期
5 黃立鶴;;新興漢語進行體標記“中”的成因與用法[J];語文學刊;2009年16期
6 楊成虎;語法化研究與英語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7 徐俊霞;“V見”之“見”的語法化過程[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8 潘國英;論明清白話小說中表持續(xù)義的“在這里/那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9 王振來;;從語法化和方言的角度考察被動標記[J];漢語學習;2006年04期
10 劉紅蕾;;《詩經(jīng)》中的“所”[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語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楊成虎;;與語法化平行的音系變化連續(xù)統(tǒng)問題[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5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6 王建設(shè);;從明清閩南方言戲文看“著”的語法化過程[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魯良兵;許百華;;產(chǎn)品比較代理輔助購物決策及其認知機制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晏尚元;;指示詞THAT的語法化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趙學德;;論語法化術(shù)語譯名的標準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楊國萍;韓瑞;;英語委婉機制的認知探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河南郟縣第一高級中學 蔣紅旗;淺析英語教學中時間介詞的用法[N];學知報;2011年
2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趙風;揭開大腦“頓悟”之謎[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6 記者 毛磊 吳偉農(nóng);科學家試圖撬開大腦奧秘[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7 張驊;語言所舉辦兩場學術(shù)演講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發(fā)揮學科特色 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9 引甫;頗具特色的語文工具書[N];光明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李大慶;土生土長的博士也可做出一流成果[N];科技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明振;數(shù)學建模的認知機制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劉黎崗;重慶話口語中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fù)旦大學;2005年
5 覃東生;對廣西三個區(qū)域性語法現(xiàn)象的考察[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SYEDA ARZOO RIAZ(阿珠);漢語與烏爾都語量范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蔡華祥;鹽城(步鳳)方言動態(tài)助詞及相關(guān)語法手段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周靜;現(xiàn)代漢語遞進范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寇福明;漢英諺語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麗;偏義復(fù)詞的功能與認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健;“程度副詞+名詞”結(jié)構(gòu)的多角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唐艷;基于語法化理論的現(xiàn)代漢語詞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蕾;現(xiàn)代漢語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孫琦;《顏氏家訓(xùn)》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6 孟靜;Be going to結(jié)構(gòu)規(guī)約含義的語法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關(guān)“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文星;使、叫、讓在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中的語法化[D];河南大學;2004年
9 駱美嬋;主謂插入語的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李向華;漢語中“個”的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160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1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