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篇到人際——“話說”的意義和功能演變
[Abstract]:From cross-layer combination to solidification into words, Shuo has become the marker word "Shuo 1" when introducing or changing the topic in the objective narration of a discourse. In the last two years, the emerging discourse marker "Shuo 2" has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drawing attention and easing the tone of voice. The main function of Shuo 2 "has evolved from discourse to interpersonal, and its emergence accords with people's psychology of seeking new idea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學院;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潘承玉;古代通俗小說之源:佛家“論議”、“說話”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力量;肖應平;;“得”的語法化動因和機制[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2 廖志鴻,儲澤祥;現(xiàn)代漢語的準方位標[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3 齊春紅;“不得”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4 董秀芳;“不”與所修飾的中心詞的粘合現(xiàn)象[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5 張誼生;從量詞到助詞——量詞“個”語法化過程的個案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3年03期
6 李晉霞,劉云;論定中V_雙+N_雙詞匯化的制約因素[J];當代語言學;2003年04期
7 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8 B.Heine ,T.Kuteva ,龍海平,劉云;《世界語法化詞典》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9 楊成虎;語法化理論與語法隱喻的差異分析[J];福建外語;2002年01期
10 王莉;溫州話"道"的將行體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語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鄧兆紅;;英漢指示代詞“的”與“that”的語法化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旺熹;;“動+得+形”結構的變體形式[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年
6 楊成虎;;與語法化平行的音系變化連續(xù)統(tǒng)問題[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7 孫雁雁;;以關聯(lián)為主的答句銜接語模式及特點[A];中國計算技術與語言問題研究——第七屆中文信息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牛保義;相信和懷疑:附加疑問句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2 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周靜;現(xiàn)代漢語遞進范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林新年;《祖堂集》動態(tài)助詞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10 安正q,
本文編號:23915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39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