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早期兒童“給”字句習得個案研究
本文選題:兒童語言 + “給”字句。 參考:《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一名1-4歲普通話兒童縱向語料的追蹤,考察"給"字句的習得情況并探索其習得機制。文章考察了兒童原型雙賓句"N1給N2N3"語序的建立、其相關(guān)句式的習得時序,還考察了漢語兒童四種"給"字句的習得時序(S3S4S2S1)、四種復雜"給"字句的習得時間,成人語言輸入與兒童語言產(chǎn)出頻率的高度相關(guān)性等,認為兒童句式的習得是兒童在交際意圖作用下,從"事件結(jié)構(gòu)→語義結(jié)構(gòu)→句法結(jié)構(gòu)"層層促動的結(jié)果。句法習得是語用驅(qū)動的、基于范例的規(guī)則抽象。語言輸入頻率在習得中起重要作用,兒童從具體動詞上升到抽象的題元結(jié)構(gòu),從一開始依動詞為主過渡到以構(gòu)式為主,逐步完成句法習得。
[Abstract]:By tracing the longitudinal corpus of a 1-4 year-old Putonghua chil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cquisition of "give" sentences and explores its acquisi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ord order of "N1 to N2N3" in children's prototype double-object sentence, the acquisition timing of its related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four complex "given" sentences in Chinese children, including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S3S4S2S1 and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four complicated "given" sentences. The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adult language input and the frequency of children's language output suggests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children's sentence patterns is the result of children's promotion from "event structure and semantic structure to syntactic struc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Syntactic acquisition is pragmatic driven and case-based rule abstraction. The frequency of language inp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The children move from the concrete verbs to the abstract structure,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verb to the construction, they gradually complete the syntactic acquisition.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項目(PHR201008053)資助
【分類號】:H19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凌云;兒童語言中的量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2 李向農(nóng);周國光;孔令達;;2—5歲兒童運用“把”字句情況的初步考察[J];語文研究;1990年04期
3 傅滿義;;兒童語言中“不”字否定句的語用考察[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周國光 ,孔令達 ,李向農(nóng);1-5歲兒童使用介詞“給”情況的調(diào)查和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5 劉潔;吳長亮;;從兒童對“不”、“沒有”否定詞的運用管窺兩歲兒童語言的特點[J];語文知識;2007年03期
6 白雪敏;;從兒童母語習得規(guī)律看對外漢字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7 陳敏;;語言輸入頻率與兒童人稱代詞習得順序[J];科技促進發(fā)展;2010年04期
8 孔令達;王祥榮;;兒童語言中方位詞的習得及相關(guān)問題[J];中國語文;2002年02期
9 黃巾格;;影響兒童語言習得的因素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6期
10 莫海文;兒童母語習得及其對成人外語學習的啟示[J];基礎(chǔ)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熊學亮;;構(gòu)式的輻射[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欒育青;;兩種“給”字句在語用上的不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3 季恒銓;;對一個6歲兒童語詞的分析[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4 劉正光;;指稱與句法[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謝英;;關(guān)于“NP+不+X+誰+X”句式[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4年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材料[C];2004年
6 亓艷萍;;小學兒童運用被動句表達的調(diào)查研究[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7 徐艷華;李斌;;信息處理用名詞細分類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周俏麗;蔡東風;張桂平;季鐸;林曉慶;;基于最大熵的“vp np的np”句法結(jié)構(gòu)排歧[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9 傅愛平;;廣義依存關(guān)系和漢語自動分析[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劉稟誠;;主謂式標題的語法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文全;善取善棄 和而不同[N];貴州日報;2009年
2 周諾;讓語言學“熱”起來[N];中國教育報;2004年
3 邵敬敏;“進口汽車”的歧解[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4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姚莉;漢語語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勝寒;從“斑鳩的故事”說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8 邵敬敏;“比去年少了三倍”對嗎?[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9 朱俊玄 商務印書館;《語法分析講稿》:方法與問題并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邵敬敏;喬太守亂點鴛鴦譜[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湛朝虎;英漢雙賓句式的認知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韓丹;認知視角下的雙賓句式生成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羅黎麗;五周歲漢語兒童的言語交際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4 劉穎;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發(fā)展個案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羅思明;英漢動結(jié)式的認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張建;現(xiàn)代漢語雙賓句的典型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小東;句法規(guī)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賈紅霞;普通話兒童空間范疇表達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皇甫素飛;現(xiàn)代漢語緊縮構(gòu)式的多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益軍;兒童語言中的語氣詞[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2 傅滿義;兒童語言中的副詞[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3 胡承佼;兒童語言中的復句[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4 殷潤林;自貢方言語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君源;從文化內(nèi)涵、民族色彩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角度談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6 常娜;換言連接成分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洪邦林;現(xiàn)代漢語感嘆句專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金鎮(zhèn)美;韓漢身體部位慣用語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馬志紅;龍口方言的疑問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溫志國;《兒女英雄傳》中的把字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246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92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