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法史角度看“一元動詞帶賓句”現象
本文選題:述補結構 + 非作格。 參考:《外語學刊》2012年02期
【摘要】:"一元動詞帶賓句"是現代漢語中一種特殊句式,從歷史來源看,其中的非賓格動詞或直接由及物動詞的用法引申而來,或來源于述補結構上字的脫落,后來非賓格動詞類推擴展到非作格動詞。這類句子的NP1是話題,和其后的述題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而領屬句或隱現句的區(qū)分不過是小句話題選擇的結果。
[Abstract]:"One-element verb with object" is a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historical source, the non-object verb is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use of transitive verb, or comes from the exfoliation of the word on the sentence complement structure.Later, the analogies of non-object verbs were extended to non-ergative verbs.The NP1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is a topic, which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topic, bu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eading sentence and the hidden sentence is only the result of the topic selection of the clause.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史語料庫建設與研究”(10&ZD11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趙彥春;作格動詞與存現結構癥結[J];外語學刊;2002年02期
2 董成如;楊才元;;構式對詞項壓制的探索[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3 高波;石敏;;構式語法家族概覽[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年04期
5 劉探宙;;一元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現象[J];中國語文;2009年02期
6 俞理明;呂建軍;;“王冕死了父親”句的歷史考察[J];中國語文;2011年01期
7 沈家煊;;“計量得失”和“計較得失”——再論“王冕死了父親”的句式意義和生成方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05期
8 帥志嵩;;“王冕死了父親”的衍生過程和機制[J];語言科學;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俊勛;從高誘注看東漢北方代詞系統(tǒng)的調整[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
2 王媛媛;;中古漢語中的介詞“著”[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褚福俠;;元曲“量詞+兒”用法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曾良;;明清小說詞語俗寫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宋陽;;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英文寫作中There-be結構習得的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6 方云云;;近代漢語“脖子語義場”主導詞的歷時演變[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劉光明;《顏氏家訓》的被動句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熊仲儒;;領屬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10 孫慧;;淺析漢語“被”字式的演進歷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約音譯外來詞形式選擇的原則[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蔣仁萍;;古代漢語代詞“之”的回指用法與語序的互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應學鳳;;右文說與語音象似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吳萬和;;從中古漢語詞匯語法現象看《列子》是托古偽書[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武宏琛;;現代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述評[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潘志剛;;論漢語詞匯的雙音節(jié)化?[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杜鳳梅;古齊魯語聲母系統(tǒng)構擬[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先明;0-5歲漢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認知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青;現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海瑛;《萬歷野獲編》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曹萍;府城官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林琳;“代詞+(的)+名詞”結構中“的”字隱現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王晶晶;《孟子》的介詞“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穎;《常語尋源》及其所輯釋民俗語匯和俗語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雪;《世說新語》主謂句系統(tǒng)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杰;兩種保留賓語句式及相關句法理論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2 楊素英;從非賓格動詞現象看語義與句法結構之間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3 儲澤祥,劉精盛,,龍國富,田輝,葉桂郴,鄭賢章;漢語存在句的歷時性考察[J];古漢語研究;1997年04期
4 張伯江;施事賓語句的主要類型[J];漢語學習;1989年01期
5 徐盛恒;;主持人話語[J];外語學刊;2008年03期
6 范曉;;“施事賓語”句[J];世界漢語教學;1989年01期
7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4期
8 胡建華;;題元、論元和語法功能項——格標效應與語言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3期
9 徐盛桓;;相鄰關系視角下的雙及物句再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4期
10 沈家煊;;三個世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占龍;;動后復合趨向動詞的動性考察[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楊云;昆明話中一種獨特的述補結構[J];學術探索;2003年S1期
3 宋慧曼,張和友;《金瓶梅》中述補帶賓句式考察[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王野萍;(S)—V得-O-C句式的句法語義分析[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1期
5 陳輝霞;李偉麗;;小議廣東興寧客家話的述補結構[J];語文學刊;2006年S2期
6 張紅萍;;漢語述補結構及其翻譯[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7 王仕平;;《初刻拍案驚奇》帶助詞的述補結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8 趙清永;;外國留學生閱讀魯迅小說應注意的幾個語法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S2期
9 史金生;鄺艷;;“他的老師當得好”句式的形成機制[J];漢語學習;2010年05期
10 劉子瑜;;處置式帶補語的歷時發(fā)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永強;;“張三追得李四直喘氣”及其相關句式[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王PI勇;;談唐詩之吟誦丨以臺灣詩社之吟調為例[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3 呂曉玲;;南安話的“遘”字補語[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廖華卿;王金泉;;黨政信息的語言藝術[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5 謝英;;關于“NP+不+X+誰+X”句式[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C];2004年
6 劉楚群;;論現代漢語中非典型連動句式“V起來+AP”[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傅愛平;;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動結式譯文的分析[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趙明慧;;也談“復合動趨式+賓語”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長麗;;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起”不對稱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吳土艮;;“花兒”的語言魅力[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于長江;推介藥品最佳法——FAB句式[N];醫(yī)藥經濟報;2004年
2 本報記者 顧一瓊;青年一代 何以爆發(fā)“群體式寂寞”[N];文匯報;2009年
3 張仲景醫(yī)學院 沙濤邋沙恒玉 劉維慶;《黃帝內經》的九種凝固句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行人;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文風問題[N];紹興日報;2007年
5 孫鳳忠;“×改”為何屢屢不成功[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6 胡德桂;標題技巧舉隅[N];中華新聞報;2004年
7 池莉;沉下去浮上來[N];人民日報;2004年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 曹陽;語言如何表現燦爛的思想[N];中國教育報;2003年
9 白丁;電影就是一根雪糕[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汪秋萍 陳陽洋;讓生活不再承受之“被”[N];新華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長才;漢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于善志;中國學生英語句式發(fā)展風格研究——從顯性標注到可選標注[D];河南大學;2004年
3 黎意;漢藏語述補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吳平;漢語部分句式的形式語義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5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郭圣林;現代漢語若干句式的語篇考察[D];復旦大學;2004年
7 盧惠惠;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運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王建偉;英漢語中非賓格現象之認知構式角度探索[D];復旦大學;2008年
9 樸元基;《水滸傳》述補結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倪蓉;現代漢語作格交替現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堯;動結式的語用解釋及其進入相關句式的原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黃啟素;《齊民要術》述補結構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張宏;語際遷移對中國學習者英語句式學習和使用的影響[D];重慶大學;2003年
4 胡袁園;“有”字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孫葉林;邵陽方言雙賓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趙麗紅;由“V給”引起的兼語式及相關句式的句法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殷潤林;自貢方言語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彥杰;“寧可”句式的語義選擇原則及其語篇否定功能[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10 呂建軍;“NPL+V+著+NP”句式的語義辨析及生成機制[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456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4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