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方言“夠V哩”結構考察
本文關鍵詞:新余方言“夠V哩”結構考察
【摘要】:新余方言里有一種強調"V"進行的時間長的"夠V哩"結構,多用在后半句,表示"要V很久"的意思。另外,在有前半句事實的基礎上還表示感嘆的語氣。因其有固定格式和統(tǒng)一的語義表達,所以"夠V哩"結構可以看成一個構式。此外,能進入該構式的"V"多為單音節(jié)動詞,且具有[+持續(xù)]、[+反復]、[+復雜]等語義特征。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新余方言 “夠V哩” 構式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編號:YY1009) 2013年江西師范大學生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1、引言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偏西部,距離省會南昌市160公里,東臨樟樹市、新干縣,西接宜春市,南連吉安市、安?h、峽江縣,北毗上高縣、高安市。根據(jù)顏森(1986)方言,新余方言歸屬于贛語宜萍片。目前可以查到與“夠”有關的文章,有趙立江(1998)、王清軍(2008)、羅青松(1995)、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顏森;;江西方言的分區(qū)(稿)[J];方言;1986年01期
2 王曉君;;江西新余贛方言音系[J];方言;2010年03期
3 趙立江;“夠”的使用情況初步考察[J];漢語學習;1998年03期
4 羅青松;副詞“夠”的語法特點分析[J];殷都學刊;1995年01期
5 周小兵;;夠+動詞/小句[J];語文月刊;1996年09期
6 單韻鳴;;再釋廣州話副詞“夠”[J];中國語文;2008年02期
7 單韻鳴;;廣州話動詞“夠”的語法化和主觀化[J];語言科學;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紅;;動結式中補語語義歧指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韓穎;;歧義結構的翻譯及其教學[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張煒;劉民剛;吳為善;;吳語“Vv+A”韻律結構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宋永圭;現(xiàn)代漢語“述人主語+不能+Vp”構式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陳全靜;;數(shù)詞的緊鄰連用與“一再”、“再三”的副詞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鄭維;;英漢雙賓語結構的對比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張旭;;程度副詞“怪”和“夠”的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8 路崴崴;;“V一下”結構語義分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盛明波;;主謂式雙音詞的語素語義特征分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10 胡樹鮮;“了”與附加成分同現(xiàn)現(xiàn)象探求[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肖放亮;;南昌縣(塘南)方言的人稱代詞[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江荻;;藏語動詞的及物性、自主性與施格語言類型[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董憲臣;;非“給予”義雙賓動詞的語義分析——兼談“吃了他三個蘋果”一類結構的性質[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8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構的語法轉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向二蘭;漢英助動詞句法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萍;“動賓動詞+賓語”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君章;現(xiàn)代漢語“V單+N”結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艷艷;“V一把”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戴佳;現(xiàn)代漢語特殊結構“V+得+發(fā)+X”[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倩;“(形+名)+動”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宣予;中高級階段越南留學生漢語“得”字補語句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曹書華;“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正瑩;漢語中“V成”構式的描寫與分析[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顧陽;論元結構理論介紹[J];國外語言學;1994年01期
2 周小兵;“夠+形容詞”的句式[J];漢語學習;1995年06期
3 史金生;;“又”、“也”的辯駁語氣用法及其語法化[J];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04期
4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5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6 羅青松;副詞“夠”的語法特點分析[J];殷都學刊;1995年01期
7 單韻鳴;;再釋廣州話副詞“夠”[J];中國語文;2008年02期
8 齊滬揚;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山;譚紅;;論“吃了一+‘量詞’+骨頭”結構中動詞與后接名詞的語義關系[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2 華瀅;;形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形容詞的選擇關系[J];語文學刊;2009年19期
3 陳金香;;程度副詞語義、句法、語用研究[J];集寧師專學報;2009年03期
4 施春宏;;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征與副名組合的可能性[J];中國語文;2001年03期
5 劉順;語法和詞匯關系的共時與歷時透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周艷;;重慶方言動詞重疊式的語義條件考察及語義特征[J];文教資料;2006年05期
7 戚東華;;現(xiàn)代漢語副詞修飾名詞現(xiàn)象的類型界定與差異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麻昌貴;;“臺上坐著主席團”的語義特征分析獻疑[J];銅仁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王潔;;表量級遞推的“N中的N”[J];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10 范利;梅晶;;漢語心理動詞研究綜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源;黃良喜;;再探討漢語實詞的句法類別不定——從詞類原型的語義特征出發(fā)[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謝英;;關于“NP+不+X+誰+X”句式[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C];2004年
3 沙潤霞;;從雙賓動詞的語義特征和雙賓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類“動賓結構+賓語”句式[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畢玉德;程蘭濤;;韓國語動詞語義分類樹的推導[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許小星;亢世勇;;補語語義指向的制約因素[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6 蘇嵐;;四種隱喻意義結構下的隱喻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7 張建理;;英漢直接致使移動句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付麗;;說“觸電”[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楚群;;論現(xiàn)代漢語中非典型連動句式“V起來+AP”[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殷國光;華建光;;《莊子》動詞配價研究[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邢福義;“救火”一詞說古道今[N];光明日報;2007年
2 屈哨兵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一樹新花,,四面觀勝[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吳娟娟 山西財經(jīng)大學華商學院;留學生與本族人漢語程度副詞使用情況淺析[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梅;阿美語動詞的語義特征及結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石德富;臺灣卑南語構詞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樊中元;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羅思明;英漢動結式的認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顏紅菊;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海峰;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9 陳楚芬;面向泰國漢語教學的現(xiàn)代漢語“了”的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文雅麗;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彩云;“愛V不V”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姚淑艷;現(xiàn)代漢語存在句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3 屈正林;現(xiàn)代漢語的狀補可換位成分[D];南昌大學;2005年
4 王淑良;安化羊角塘方言被動句的句法[D];湖南大學;2006年
5 王璐;二十一世紀英漢新詞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6 向檸;湖南武岡方言被動句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曾曉進;固定結構“不一定”的立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過國嬌;《紅樓夢》(前80回)量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惠靜;及物性的典型效應[D];西南大學;2006年
10 李麗;《韓非子》介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0883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8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