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人類學的方法論演化及其限度
本文關鍵詞:文學人類學的方法論演化及其限度
更多相關文章: 文學人類學 跨文化比較 原始主義 語境主義 田野調查
【摘要】:中國語境中的文學人類學研究于20世紀前期主要在神話和歌謠研究領域進行人類學方法的嘗試,新時期以來,在現代人類學及后現代相關理論的影響下,研究領域逐漸擴大到文學文本和文化文本。兩個歷史時期的研究實踐表明,文學人類學在方法論上的追求是一脈相承的,具體表現為跨文化比較、原始主義、語境主義以及田野調查等方法的提出和應用。人類學從研究不同文化的"普遍性經驗"到"地方性經驗"進而充分考察"個體性經驗",文學人類學據此可以進行新的方法論嘗試。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文學人類學 跨文化比較 原始主義 語境主義 田野調查
【基金】: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2LZUJBWYB02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05
【正文快照】: 文學與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在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程,在比較文學倡導跨學科研究的背景下發(fā)展壯大。人類學與一系列西方理論的相互激發(fā),共同構建了中國語境中文學人類學研究所需的理論基礎。20世紀前期主要在神話和歌謠研究領域進行人類學方法的嘗試,新時期以來,文學人類學在包括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J];書城;1994年01期
2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田野與文本之間[J];文藝研究;1997年01期
3 彭兆榮;邊界不設防:人類學與文學研究[J];文藝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逯慧;張榮良;;徽州歌謠的藝術魅力[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2 江飛;;人道主義:當今小說底層敘述的精神支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3 林晶;;當代歌詞與古典詩詞的傳承關系[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王杰文;;試論馮夢龍的笑話理論及其意義——以馮夢龍輯錄的三部笑話集為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權雅寧;;中國文論正變史觀的歷史向進[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馮文開;王娟;張保;;馮夢龍《山歌》與《掛枝兒》的編輯思想及其特色[J];編輯之友;2012年04期
7 付海鴻;;“在田野中尋找本文”——簡評《苗疆考察記》[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8 熊驕;;并行不悖的兩駕馬車——淺談現代詩和歌詞發(fā)展的困境及啟示[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9 李鳳亮;文學人類學:歷史·概念·語境·方法——文藝與人類學的相互碰撞與整合共生[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彭誼;;大眾傳媒時代的民間文學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任廣世;;明清俗曲研究綜述[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繼林;民間話語與五四新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呂紅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體觀的生成與發(fā)展[D];浙江大學;2010年
5 夏勇;清詩總集研究(通論)[D];浙江大學;2011年
6 張入云;問題史:中國新詩的音樂性(1917-1949)[D];復旦大學;2011年
7 徐金龍;從資源到資本[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柳芳;城市與文學[D];蘇州大學;2011年
9 郭遠;新民謠的情教功能[D];上海大學;2012年
10 閆月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批評研究的進程[D];暨南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載體[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態(tài)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華;雅俗之間[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興愛;《詩經·邶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賽;民俗文化視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譯作[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尉程煒;《古謠諺》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7 宋維妮;兒歌的教育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何曉倩;重慶市木洞山歌研究[D];四川音樂學院;2011年
9 辛穎;先秦歌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傅春鳴;廣州傳統(tǒng)童謠的審美闡釋[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鋼;文學視野中的文學人類學[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孫勇彬;虛幻的舞臺——伊塞爾的文學人類學述評[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3 傅道彬;文學人類學: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方法?[J];文藝研究;1997年01期
4 宇風;;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述要[J];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Z1期
5 黃向春;自由交流與學科重建:文學人類學的提出[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6 戶曉輝;關于文學人類學的批評與自我批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周泓,黃劍波;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學人類學(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樂黛云;;祝中國文學人類學再上新臺階[J];中國比較文學;2011年02期
9 蕭兵;文學人類學:走向“人類”回歸“文學”[J];文藝研究;1997年01期
10 樂黛云,李亦園;文學人類學走向新世紀[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祖曉偉;文學人類學:探索跨學科研究范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 項目首席專家 葉舒憲;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文學人類學[N];光明日報;2011年
3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明江;“文學研究不應該僅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藝報;2011年
5 彭定安;新世紀文學理論、批評新走向[N];遼寧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彭兆榮;儀式譜系:文學人類學的一個視野[D];四川大學;2002年
2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劉海麗;弗萊文學人類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大橋;中國語境中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視野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代云紅;中國文學人類學基本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左鵬;一種神話儀式理論的文學人類學意義[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正偉;形式視域中的原型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駱曉飛;《金枝》與文學人類學[D];蘭州大學;2007年
4 田佳;原型實踐的局限與創(chuàng)新[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5 陳澤佳;鄭振鐸《湯禱篇》與文學人類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劉慧;人類學文學寫作理論與實踐[D];蘭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410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4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