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當代文學語言的變遷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當代文學語言的變遷
【摘要】:語言包含語音、表象和意義三個方面的要素和層次。十七年文學時期,由于文學政治化功能的擴大,導致文學語言的多義性與模糊性的消失,從而縮小了語言的意義層;先鋒文學時期,作家斬斷了詞語的能指與所指間的對應關系,有意造成語言秩序和邏輯鎖鏈的斷裂和缺失,從而導致語言意義的缺席;網(wǎng)絡文學時期,網(wǎng)絡寫手們把數(shù)字、符號等納入了文學語言的范疇,利用陌生化、變形等手段使文學語言創(chuàng)造出了新意,從而擴大了文學語言的意義層。當代文學語言所發(fā)生的這些變化,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單位】: 內(nèi)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關鍵詞】: 語言 文學語言 科學語言 普通語言
【分類號】:I045
【正文快照】: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意義表達和實現(xiàn)的載體,指稱命名事物的符號,但語言決非僅有這些功能。作為整體,語言實質(zhì)上是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及其思維的存在和實現(xiàn)的根本基礎,甚至就是這一切本身。語言的真正質(zhì)料和要素由表及里分別表現(xiàn)為語音、表象和意義,其語言結(jié)構(gòu)其實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向榮;;小小說:一種以小博大的敘事藝術——以四川作家作品為例[J];當代文壇;2013年01期
2 李曉寧;泛政治化文學敘事的文化檢討[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閻國忠;;從生態(tài)學到哲學與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陳進;;論許輝小說的空間敘事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楊彥;;論身體在當代語境下的顯性表達[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王蘇君;;論審美體驗的個體心理發(fā)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5 楊致遠;;《金山》的身體敘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梁國偉;薛永增;;數(shù)字家庭影院:計算機與網(wǎng)絡技術重構(gòu)的觀眾身體空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聶欣如;;電影之海釣魚人——德勒茲影像理論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陳也奔;李占剛;;后現(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學對哲學主體關系的偏離[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年05期
9 吳曉云;;試論歷史意義[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10 吳林博;;審美體驗的心理過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云鵬;;論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人文精神[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3 楊沐;;時空的新內(nèi)涵界定[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張再林;燕連福;;從經(jīng)驗到體驗: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徹底經(jīng)驗主義轉(zhuǎn)向[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楊春時;;中西主體間性美學的互補:審美同情說與審美理解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夏婉云;;鸞生與變身——論唐捐詩生發(fā)的時空[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孟偉;;生成知覺:知覺二元論的新破解[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2年
8 郝春鵬;;詮釋與多樣性:從對馬克思后學的研究看阿隆的意圖[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1)[C];2013年
9 田原;;物象與體驗建構(gòu)形式之流變:園林、博物館到電影院——一種藝術本體論及其文化邏輯的新考察[A];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8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丁可;藝舟雙輯:理性與直覺[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10 蔣開君;范梅南現(xiàn)象學教育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zhuǎn)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張正華;手·火·語言—元工具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云云;宇宙·晶體·詩意[D];江南大學;2010年
5 黃安增;“元”參構(gòu)的學術話語的語義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順超;建筑設計中材料的知覺表現(xiàn)及運用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羅瑞娟;人文與功能的結(jié)合[D];東華大學;2010年
8 張雯燕;現(xiàn)象學視角下,當代建筑設計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學;2011年
9 郭龍;以現(xiàn)象學為導向的過渡空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10 劉華;中西傳統(tǒng)繪畫透視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阿來;;我只感到世界撲面而來——在渤海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講演[J];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01期
2 劉文良;二十年來微型小說理論研究述評[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3 喬琛;略論新時期微型小說的興起與發(fā)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瑞德;二十世紀西方詩學中的文學語言研究述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2 蘇婷;;詩意邏輯下的文學語言生成過程[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3 李啟軍;論文學語言的特性[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4 袁繼紅;;從維特根斯坦看文學語言和現(xiàn)實[J];作家;2008年08期
5 李秉芬;;淺談藝術語言與科學語言的關系——從藝術語言與語法、邏輯角度來談[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6 龍協(xié)濤;;論文學語言的變形美[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王森;;文學語言對意義世界的創(chuàng)造[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施明艷;;文學——語言的藝術[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年04期
9 黃紅;;文學語言的“空白”生成的張力[J];銅仁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0 耿紅巖;;試論文學語言的詩性特質(zhì)[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萬云;;文學語言的哲學思考[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高玉;;文學語言視角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盛光希;;文學語言的二元對立與統(tǒng)一[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5)[C];2006年
4 張先亮;;文學語言文化特征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5 劉福根;;新時期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鄭頤壽;;深人推進文學語言研究——本屆學術會議論文簡析[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7 吳綿綿;;人文修養(yǎng)與文學語言的互動關系[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8 江南;;文學語言的感性功能[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9 文貴良;;文學漢語: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10 田文強;;表現(xiàn)性:文學語言的審美解讀[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童慶炳;文學的第一要素[N];學習時報;2003年
2 李茂葉;文學語言研究的特殊性[N];文藝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石一寧;文學語言還有標準嗎?[N];文藝報;2003年
4 文潔若;《北京地域文學語言研究》京派語文學問大焉[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5 盛光希;文學語言的二元對立與統(tǒng)一[N];文藝報;2006年
6 盧偉;文學語言的語料庫研究方法[N];文藝報;2004年
7 封秋昌;文學與人類同在[N];河北日報;2004年
8 郝雨;發(fā)揮語言藝術的魅力[N];文藝報;2003年
9 封秋昌;文學與人類同在[N];文藝報;2004年
10 陳青松;像似符號思維與文學創(chuàng)作[N];文藝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茂葉;人文語言視域下的文學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特征修辭論[D];復旦大學;2003年
3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潘華琴;文學言語的私有性[D];蘇州大學;2007年
5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與文化之間[D];蘇州大學;2006年
6 袁新;論“文學譯本是‘氣韻生動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蕓;新時期文學跨體式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蔣榮昌;消費社會的文學文本——文學文本形態(tài)的轉(zhuǎn)折[D];四川大學;2003年
10 朱玲玲;“自我之獄”與“外邊”[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婷;論詩意的文學語言[D];安徽大學;2004年
2 喬月濤;文學語言解構(gòu)性修辭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3 郭妍;文學語言和廣告語言模糊性的比較[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杜志峰;[D];浙江大學;2004年
5 王坤;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的順應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江麗芝;閱讀與觀看——文學與電影的接受比較[D];暨南大學;2004年
7 朱光偉;文學語言與電子媒介關系初探[D];河北大學;2006年
8 李華筠;文學語言“集體模式”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軒;文學語言陌生化的順應性研究[D];渤海大學;2012年
10 鄭一舟;走在結(jié)構(gòu)的邊緣岔道上:秩序與冒險的永恒斗爭[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393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3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