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出發(fā)——樂黛云教授80華誕訪談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學文;;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基本經驗[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8年10期
2 吳士余;;學經[J];上海文學;1979年05期
3 石興澤;;新時期自然浪漫主義文學及其藝術特色[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孫文憲;;文學理論三十年:從新時期到新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學評論;2007年06期
5 龔妮麗;;新時期文藝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語境及探索走向[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潘秀梅;;淺談新時期文藝工作者的素質[J];華章;2010年19期
7 余新華;;新時期比較文學的三個特質與續(xù)進[J];學術論壇;2011年03期
8 李心峰;中國20世紀的藝術本質論[J];民族藝術研究;2005年04期
9 張勇;任洪國;;“新時期比較文學3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比較文學學會年會會議綜述[J];濰坊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董國艷;新時期散文創(chuàng)作的繁盛景象[J];理論學習;2005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作文;慧眼獨具 見解高超[N];文藝報;2006年
2 郭玉生;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體系的發(fā)展[N];文藝報;2007年
3 孫文憲 禹建湘;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N];社會科學報;2007年
4 郭錦華;構建多元文學的批評框架[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叢治辰(北京大學中文系);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批評?[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劉士林;“方法論”的回顧與反思[N];人民日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趙鳳蘭;巨大的鼓舞[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黎宏河;演出娛樂博覽會論壇聚焦行業(yè)熱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李運摶;新時期文學與時代嬗變的兩種關系[N];光明日報;2006年
10 馬建輝;2007年文藝理論熱點掃描[N];文藝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剛;社會學視野下的新時期文藝學知識生產[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巖;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現(xiàn)代化中國想象[D];北京大學;2008年
3 盧志宏;新時期以來翻譯文學期刊譯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陽;新時期《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2 張亞平;論新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平民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楊娟;在探索中前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4 陳貝;文藝反映論的拓展與深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晉紅;關于新時期藝術教育的思考[D];山西大學;2005年
6 蘇麗靜;中蘇反法西斯戰(zhàn)爭小說比較[D];鄭州大學;2006年
7 李映冰;關于新時期文藝學研究的若干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侯新兵;新時期審美現(xiàn)代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曉波;怎樣的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馬小艷;德萊塞在中國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689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76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