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喜劇性自由的特定內(nèi)涵
[Abstract]:The spiritual Noumenon of comedy is freedom. Comedy freedom is an idealized aesthetic freedom. In a specific artistic situation, comedy can cleverly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objective law, transcend the existence paradox, and fully reflect the invincible freedom of will. The way comedy realizes freedom is full of fantasies, often symbolically, oddly, unrealistically, obviously with the color of utopia and carn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world outlook of comedy provides a positive meaning of releasing repression, restoring human nature, leading people to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showing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facing the reality and optimistic enterprising.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喜劇性矛盾的結構特征與精神特質(zhì)”(06BZW01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2 劉毓秀;;淺談舞蹈藝術的綜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3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6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8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10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chǎn)理論與建構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與國家征收權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jīng)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黨榮;室內(nèi)外空間環(huán)境的融合與統(tǒng)一[D];河北大學;2009年
3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陳哲;中國傳統(tǒng)紋飾在現(xiàn)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董鳴;絲網(wǎng)版畫的印痕魅力[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平安;探驪中國武術中“黃金分割”思想[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10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全星;;搏殺 追逐 戲言:集體的嬉戲與狂歡——以電影《投名狀》、《我叫劉躍進》為例[J];電影文學;2008年23期
2 周文君;;審美現(xiàn)代性中的原始精神[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3 王嵐;;大眾傳媒語境下的金庸作品——狂歡與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4 應濤;;狂歡化的《仲夏夜之夢》[J];文學教育(上);2007年09期
5 陳廣興;《他們眼望上蒼》的民間狂歡節(jié)因素探討[J];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4期
6 劉雪玉;;“惡搞”文化:一種狂歡化的詮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季明舉;;從教堂到民眾廣場——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的文本政治策略[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孫海燕;;啤酒里的足球狂歡[J];青年記者;2007年09期
9 陳富國;陳付龍;;自由的烏托邦:薩特自由觀評析[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韋祖慶;;情歌是禮制壓抑下力比多的導流孔——以賀州客家山歌為例[J];賀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易卜拉辛·納費厄;;亞洲典范國家——新的烏托邦[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呂新雨;;在烏托邦的廢墟上——新紀錄運動在中國[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4 侯柱平;;談談《烏托邦》中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春生;;莫爾的烏托邦不是空想世界——莫爾理想政治觀評述[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6 孫斌;張艷芬;;當自然遭遇無所不在的鏡頭——視頻技術時代的生態(tài)學與馬克思主義[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7 余建清;;網(wǎng)絡惡搞:狂歡與抵抗——基于《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8 許全興;;意志簡論[A];人學與現(xiàn)代化(三)——北京市人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劉廣遠;;狂歡化:莫言小說的話語方式——試論《四十一炮》[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伍方斐;;后現(xiàn)代欲望敘述的解構特征與當代文學的轉(zhuǎn)型[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清池(法學博士);通向信息烏托邦的道路[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曹俊杰;尤納·弗萊德曼:紙上建筑“烏托邦”[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3 上海社科院房地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陳則明;公開成本穩(wěn)定房價太“烏托邦”[N];中國建設報;2005年
4 陸燎原;盛大,烏托邦制造者[N];中國計算機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張寒冰;“智慧”走出動漫烏托邦[N];哈爾濱日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李好宇;“文字民工”的烏托邦之路[N];電腦報;2010年
7 李杰;安·蘭德的烏托邦[N];東方早報;2007年
8 彭興庭;“全民低!辈⒎菫跬邪頪N];中國保險報;2006年
9 吳睿鶇;見房征稅注定是烏托邦式空想[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10 海宇;個人集資建房只是烏托邦幻想?[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2 修倜;論喜劇性矛盾的結構特征與精神特質(zhì)[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雙利;烏托邦、死亡和歷史的終結[D];復旦大學;2004年
4 孟崗;消費時代的身體烏托邦[D];浙江大學;2004年
5 趙娜;保羅·利科語義想象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張偉;詹姆遜與烏托邦理論建構[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7 張全之;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南京大學;2004年
8 陳潤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想象的現(xiàn)代性[D];復旦大學;2004年
9 徐偉東;在烏托邦的祭壇上[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蘇仲樂;文化批評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茂;打在文明門面上的烙。簭V告,,人類的烏托邦抑或災難[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徑華;心靈的烏托邦——重讀高爾基的《母親》[D];四川大學;2003年
3 趙民;論托爾斯泰筆下地主的烏托邦式的土地改革[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少軍;“現(xiàn)實的烏托邦”[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夏波;曼海姆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知識社會學[D];安徽大學;2004年
6 徐立藝;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的宗教淵源思想[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張雅玲;油菜花飛越青苔:林白小說精神意蘊探尋[D];黑龍江大學;2004年
8 王樓進;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國形象[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9 陳春莉;詹姆遜文化烏托邦思想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朱曉杰;馬爾庫賽批判理論及其實踐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341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3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