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盡的“苦難”——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余華作品苦難主題比較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suffering themes in Tuo's and Yu Hua's work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choice of the suffering theme, the expression of the suffering theme and the search for a solution to the suffering, so as to find out the two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heme of suffering in the works of writers and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valuable for reference.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0-03;I106.4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高文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現(xiàn)代視野[J];德州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肖四新,涂曉艷;原始回歸與人性超越——從《卡拉馬佐夫兄弟》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的理解和對人性的超越[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虎;;《雙重人格》與《白色城堡》的比較研究[J];俄羅斯文藝;2011年03期
2 馬亭;;杜十娘與娜斯塔西亞形象比較[J];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李靜;;從文學向度考察作家與疾病的深層關系[J];文學教育(上);2011年08期
4 周麗娣;;淺探小說中的聲音[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唐偉勝;;敘事理解的認知理論辨析[J];敘事(中國版);2011年00期
6 張會平;;論藝術真實高于生活真實[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胡兆云;;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還原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云雷;底層文學與“道德”問題[N];文藝報;2008年
2 周景雷邋韓春燕;向下的姿態(tài)與向上的精神[N];遼寧日報;2007年
3 熊元義 彭松喬;文學的批判精神與建構精神[N];光明日報;2006年
4 張夢陽;從求愛方式說到文學批評[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彭定安;文學的三不朽精魂[N];遼寧日報;2008年
6 高旭東 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走向文學與哲學的跨文化對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張煜;文學研究的當代性與世界性[N];文藝報;2005年
8 陳才;再談文學必須關注現(xiàn)實[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9 云也退;文學審判法律[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10 本月撰稿 王曉漁;重建文學獎的“分級制度”[N];文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龐希云;“人心自悟”與“靈魂拯救”[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龍玉霞;走向人類學詩學[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朝霞;通往心靈救贖的道路[D];海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胡永華;陀思妥耶夫斯基與魯迅:精神結構建構之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葉磊;從《罪與罰》三種譯本比較論風格的傳達[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張玉潔;巴赫金視野下《喧嘩與騷動》與《秦腔》復調(diào)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5 ANZHELIKA NESTEROVA;靈魂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與鐵凝小說比較分析[D];河南大學;2012年
6 李姍姍;不朽的追尋[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文寧;狂歡化理論的淵源與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新藝;論敘事視角與創(chuàng)作心態(tài)[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郭春鳳;文學主體間性視域中的弱者存在[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尹航;小說第二人稱敘述及其哲學內(nèi)涵[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661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6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