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之情與生存的詩性言說——論李澤厚的“情本體”
本文選題:李澤厚 + 歷史本體論; 參考:《文藝爭鳴》2011年05期
【摘要】:正"情本體"是李澤厚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近20年來全力闡釋的本體論概念。李澤厚說:"所謂‘本體’不是Kant所說與現(xiàn)象界相區(qū)別的noumenon,而只是‘本根’、‘根本’、‘最后實在’的意思。所
[Abstract]:Positive "feeling Noumenon" is an ontological concept put forward by Li Zehou in the middle of 1980's and fully explained in the last 20 years. "Noumenon," Li Zehou said, "is not the noumenon that Kant say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henomenal realm, but just the meaning of 'Noumenon' and 'Noumenon'."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劉建;;舞蹈身體元語言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黃映愷;;書法審美規(guī)范略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劉雪瀅;;悲劇結(jié)局與民族心理——莎士比亞與關漢卿的一點比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侯宏堂;;20世紀90年代中國實踐論美學的自我反思[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邰文華;跨文化交際中的語境觀[J];巢湖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7 邱衍慶;城市競爭協(xié)調(diào)之道——追求競爭價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統(tǒng)一[J];城市規(guī)劃;2005年01期
8 楊力;;實踐格局與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法律秩序形成的深層制約構(gòu)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郭紹敏;;論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J];研究生法學;2002年03期
10 劉志琴;;禮俗互動是中國思想史的本土特色[J];東方論壇;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胡健;;梁啟超美育思想新論[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3 小田;;“一日史”的意義——論歷史要素譜系與整體史[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任秀蕾;20世紀中國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3 安麗霞;現(xiàn)代性的書寫——合理性、藝術、體驗[D];吉林大學;2010年
4 柳海濤;社會的語言結(jié)構(gòu)[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王能東;技術生存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楊洋;生命視域下的傳統(tǒng)道德與高校德育變革[D];西南大學;2009年
7 張立新;現(xiàn)代知識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體認與改寫[D];蘇州大學;2007年
8 賴武;公司僵局論[D];吉林大學;2009年
9 祖?zhèn)?中國古代證據(jù)制度及其理據(jù)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祖國華;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苗;人文關懷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珉;“中庸”的境域及其美學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3 孟榮榮;論中國陰陽哲學的源起[D];湘潭大學;2009年
4 馬莎莎;中國詩學中的棹歌意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鄭士元;三曹詩中的生命意識律動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0年
6 董蓬蓬;論新世紀底層文學中的“新‘青樓’女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朝輝;困與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論的精神視域[D];青島大學;2010年
8 秦新恒;《性自命出》篇心性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白廷廷;“因文生事”及其邏輯展開[D];西北大學;2009年
10 王懷義;審美意象結(jié)構(gòu)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毓海;;李澤厚、劉再復、甘陽對我們時代的影響——八十年代的反思與繼承[J];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02期
2 劉再復;;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第一小提琴手——《李澤厚美學概論》自序[J];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02期
3 呂勇;;當代中國思想界對主體性的兩種討論——以李澤厚“主體性的人”與鄧正來“主體性的中國”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1期
4 韓小龍;;李澤厚美學體系質(zhì)疑[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李祖德;;地域經(jīng)驗、詩性言說與哲悟之思——《光芒與蝶》中的繁復體驗[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華今;;海德格爾的理論是士兵哲學嗎?——與李澤厚先生商榷[J];書屋;2010年04期
7 韓小龍;;李澤厚美學理論的“移花接木效應”[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周慶榮;靈焚;;我們散文詩檔案第三卷宗[J];青年文學;2010年05期
9 封孝倫;;李澤厚對實踐美學的創(chuàng)建和修補[J];當代文壇;2010年03期
10 一白;;給“心理性矮小癥”孩子的父母支招[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立軍;;淺談消除考試失分的兩大隱患——知識性失誤和心理性失誤[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蘇瑩;;以美促學,以美育人——淺談利用多媒體手段開展審美教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3 薛曉琳;王天芳;張雅靜;王佳佳;李冠儒;鄭孟姍;趙燕;吳秀艷;;半健康狀態(tài)の中醫(yī)藥的治療效果の評Oˉ伐攻匹啶斯丐工胙芯縖A];日中中醫(yī)診斷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馮興中;;中醫(yī)學養(yǎng)生與亞健康調(diào)控[A];2010年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鐘靜瑜;黃俊山;;抑郁癥典型病例分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二次神志病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素芳;;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A];中華護理學會第14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10年
7 劉愛琴;;癌因性疲乏的現(xiàn)狀及護理進展[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8 郭仙;;四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舒適護理體會[A];中華護理學會第14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10年
9 肖婷婷;鐘琳;;健康教育在圍產(chǎn)期的臨床觀察與研究[A];中華護理學會第2屆護理學術年會暨全國婦產(chǎn)科新技術、新理論進展研討會暨全國門急診護理學術交流會議暨社區(qū)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黃琳玲;王斌;付時章;黃和平;;處女膜修補術臨床應用進展[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彬彬;讀汪暉《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獻疑[N];南方周末;2010年
2 ;文化重量與海外前景[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張明揚;李澤厚再談思想與學問[N];東方早報;2010年
4 本報特約撰稿 蕭三匝;李澤厚:改良不是投降,啟蒙遠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5 本報駐京記者 李揚;李澤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匯報;2010年
6 張明揚;李澤厚再談思想與學問[N];東方早報;2010年
7 本報特約撰稿 蕭三匝;李澤厚:改良不是投降,啟蒙遠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8 雷達;鮑貝:關懷每一顆孤獨的靈魂[N];文藝報;2010年
9 本報駐京記者 李揚;李澤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匯報;2010年
10 張明揚;李澤厚再談思想與學問[N];東方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小松;詩性表現(xiàn)[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2 羅曼;蔣孔陽美學思想新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周德波;“意”范疇衍生中的三個向度[D];遼寧大學;2009年
4 李定春;觀念與文學的雙向“形塑”[D];蘇州大學;2009年
5 成聯(lián)合;崇高的面相——審美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6 陸敏;文藝學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層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7 軒小楊;先秦兩漢“和”的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8 周維山;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美學[D];山東大學;2007年
9 董曄;《世說新語》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胡友峰;康德美學中自然與自由觀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仁金;康德與李澤厚:西方美學中國化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羅華;李澤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徐炫;自然何以為美?生態(tài)主義視野中的蔡儀美學[D];西南大學;2010年
4 錢小蘭;中國古典詩歌對平面設計詩性語言的啟迪[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5 梁文杰;外科術后疲勞相關因素初探[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付書朋;實踐美學自然美論的反思與發(fā)展[D];山東大學;2010年
7 許潔;葛洪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8 吳金花;文化人格美學視野下的孔子人格魅力[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9 徐寧;蔣孔陽美學思想中人的主體性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10 劉向征;高中生數(shù)學解題心理性錯誤性別差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1051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1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