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學接受美學思想
本文選題:孔子詩論 + 文學價值 ; 參考:《名作欣賞》2009年06期
【摘要】:孔子詩論強調(diào)以讀者為中心,認為文學的價值的實現(xiàn)必須依靠讀者才能最終獲得實現(xiàn),而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素養(yǎng),才能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使文本結構的潛在意義具體化為現(xiàn)實,最終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作政治倫理化的解讀,產(chǎn)生社會效應。同時孔子已充分認識到情感因素在溝通讀者與作品方面的作用,并注意闡發(fā)讀者"悟"的接受方式。因此可以說孔子詩論是中國從讀者角度討論文學的最早理論之一,體現(xiàn)了中國早期接受美學思想的萌芽。
[Abstract]:Confucius poetical theory emphasizes on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and hold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must depend on the reader in order to be finally realized, and the reader must have a certain quality. Only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acceptance can the potential meaning of the text structure be concretely translated into reality, and finally the political and ethical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be realized, and the social effect can be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us has fully recognized the role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works, and paid attention to expounding the rea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of acceptance.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Confucius' poetic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theories to discuss literatur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which embodies the germination of Chinese early reception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文學院;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WX0707)
【分類號】:I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秀臣;;《詩》的禮典屬性及其傳播與接受機制的發(fā)生[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飚;“人”的覺醒對傳統(tǒng)文學原則的挑戰(zhàn)——論龔自珍文學思想的近代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李洲良;闡釋的權利:《公》、《z@》釋例舉隅——春秋筆法與今文經(jīng)學(上)[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3 晁福林;;從上博簡《詩論》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彭逸林;陸笑容;;大眾傳媒:公共領域的使用與滿足[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鄧程;;中西方文論中言意觀的區(qū)別[J];東方論壇;2006年02期
6 傅榮賢;;中國古代目錄五題[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年02期
7 劉俊陽;論雅詩中的敘事詩及中國古代敘事詩與史詩之不發(fā)達[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8 賀福凌;釋上博楚簡《孔子詩論》中的“(母心)”字——兼辨《檜風·隰有萇楚》詩義[J];古漢語研究;2004年01期
9 張樹國;南偉;舒蓉;;鐘鳴鼎食中的上古詩——西周初年禮制變革與《詩經(jīng)》祭享詩的原始關聯(lián)[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薛富興;倬彼云漢,為章于天——《詩經(jīng)》自然審美研究天文篇[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長華;易衛(wèi)華;;孔穎達《詩》學觀論略[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何慎怡;;源自《詩經(jīng)》的成語的形態(tài)結構[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3 曹建國;;《詩·采,
本文編號:17828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8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