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音色與語音的關(guān)系
本文關(guān)鍵詞:民族唱法音色與語音的關(guān)系 出處:《中國音樂》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主觀聽覺上,人們普遍認為民族唱法聲音位置靠前,音色比較"明亮";美聲唱法聲音位置靠后,音色比較暗淡。緣何在相同的發(fā)聲原理下產(chǎn)生出不同的唱法、聲樂流派和體系呢?文章以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語言。聲樂作為音樂和語言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語言是聲樂的基礎(chǔ)。民族唱法以漢族語言為基礎(chǔ),漢語語音如元音、輔音在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和意大利語音存在不同,本文擬從實驗語音學角度出發(fā),運用音樂聲學測量手段,通過比較漢語語音和意大利語音在元音、輔音方面的區(qū)別,論述漢語語音對民族唱法音色的影響。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聲樂課堂教學模式新探—歌唱音色頻譜分析追蹤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0YJCZH175
【分類號】:J616.2
【正文快照】: 民族唱法音色與語音的關(guān)系眾所周知語言是音樂的根本,《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盵1]這句話說明:用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首先有了詩;然后有了歌曲(聲樂)、舞蹈和器樂!渡袝芬舱f:“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玉青;史寶輝;;語音手段對轄域歧義句的歧義分化作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2 明生榮;畢節(jié)方言韻母的來源[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3年01期
3 梁改梅;;析歌唱發(fā)聲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2年05期
4 谷英姿;;普通話水平測試評分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5 向亮;;土家語詞匯的方言差異及其理據(jù)探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葉川;;《語言學概論》課程教改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3期
7 周驥;陳萍;;普通話學習:重慶方言語音的影響及矯正策略[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8 石莉;;重慶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2期
9 王曉敏;;淺析情境認知影響英語語音的交際功能[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10 徐紅;;對藝術(shù)類專業(yè)普通話水平測試達標的研究與對策[J];大家;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付莉;;電視新聞播音停頓邊界時長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王娜;陳克安;;噪聲音色屬性的主觀評價[A];2009年西安-上海聲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張皖志;陶建華;;基于聲韻母基元聲學特征的中文TTS系統(tǒng)中音庫的量化壓縮策略[A];第八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鄒煜;侯敏;;基于傳媒語音語料庫的主持人口語語句邊界分析[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媛;陜西關(guān)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林韶峰;基于超聲波的非侵入式壓力測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王進安;《韻學集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6 周雪豐;鋼琴音樂的力度形態(tài)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7 甘玲;中國古代詩學和語言學[D];四川大學;2007年
8 孫強;現(xiàn)代漢語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姚駿;《老乞大諺解》朝鮮語語音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10 吳芳;粵東閩語-n、-η韻尾的方言地理類型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貞彥;山西文水(裴會村)話語音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康;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音段發(fā)音特征分析[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瑞珊;東鄉(xiāng)語元音聲學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周東恩;論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特征與發(fā)展[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梁慧;論尚德義歌曲的藝術(shù)特征及教學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苗苗;民族聲樂演唱在中國音樂劇中運用的思考[D];天津音樂學院;2011年
7 郭曉芳;中國民族聲樂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寇利利;陜北民歌演唱方法對當代民族聲樂演唱的啟示[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9 宋松巖;英語人名音譯的優(yōu)選論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鄔丹;王志信民間故事聲樂作品研究[D];四川音樂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鳳;;論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與融合[J];藝術(shù)廣角;2007年04期
2 劉莉;;三種唱法之比較研究[J];廣播歌選;2007年04期
3 陶健;;論借鑒美聲唱法發(fā)展現(xiàn)代民族唱法[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9期
4 裴蓓;;西方的美聲對民族聲樂藝術(shù)的影響[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9期
5 但夏;李嵬;;試論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10期
6 張英莉;任廣明;;淺談中國傳統(tǒng)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J];劇作家;2008年05期
7 倪亞靜;;三種唱法異同探微[J];劇影月報;2006年01期
8 馬馨萍;;民族與美聲在唱法上的幾點區(qū)別[J];飛天;2011年08期
9 李宗堂;論民族唱法、美聲唱法中男高音的共性和特性[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10 ;民族唱法的竅門(一)[J];校園歌聲;2008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建華;;“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曉輝;俞晨杰;楊燁;;美聲與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測試分析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3 黃小敏;;談鋼琴教學中對彈奏音色的把握[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4 李軍;;淺談歌唱音色的訓練[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5 倪素萍;張建平;顏永紅;呂士楠;;語音音色變換的現(xiàn)有技術(shù)分析[A];第七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NCMMSC7)論文集[C];2003年
6 聶秀娥;;弘揚音樂文化 服務(wù)和諧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莊民權(quán);;聲樂訓練的民族化問題[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8 周加成;謝志文;;虛擬低音音色與成分的關(guān)系[A];泛在信息社會中的聲學——中國聲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徐娟娟;;聲樂教學中的辯證法運用[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10 劉智;吳帆;楊青;;人耳聽音能力訓練方法的實踐與分析[A];2009年聲頻工程學術(shù)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潔;“千人一面”辯[N];音樂周報;2003年
2 孫煥英;“青歌大賽”三問[N];北京日報;2006年
3 逍遙;張朵兒:乘著歌聲的翅膀[N];青海日報;2006年
4 天水市歌舞團 楊濤;淺談民族聲樂與民族唱法[N];天水日報;2009年
5 顯舟;偶然與必然[N];音樂周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周靜 沈仕衛(wèi) 實習生 季節(jié) 王晶 段成柱;貴州最適合用民歌來抒發(fā)[N];貴州日報;2008年
7 ;郁鈞劍 抑揚頓挫養(yǎng)樂感[N];音樂生活報;2010年
8 記者 譚雅竹;省第二屆青歌賽民族唱法決出單項獎[N];云南日報;2007年
9 賀白丹;呼吸就像聞花香 吐字須先練朗誦[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10 韓曉雪;寶劍鋒從磨礪出[N];文藝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2 姜小鵬;論喬治·克拉姆音樂中的音色與織體[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3 郭鳴;約翰·科瑞里亞諾管弦樂寫作技術(shù)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4 許志斌;武滿徹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5 肖武雄;頻譜音樂的組織結(jié)構(gòu)[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6 朱琳;對珀·紐加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層次化結(jié)構(gòu)”技術(shù)的探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7 婁文利;中國現(xiàn)代室內(nèi)歌劇《命若琴弦》、《夜宴》音樂特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8 梁紅旗;索菲亞·古拜杜麗娜音樂作品技法特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9 金毅妮;18-19世紀管弦樂法素描風格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10 于洋;卡特音樂的時空秩序[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琰;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共融性問題考察與反思[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2 陳芳芳;論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響[D];云南藝術(shù)學院;2011年
3 劉小艷;歌唱藝術(shù)中音色美探析[D];西南大學;2009年
4 張慧勇;“三種唱法”之我見[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3年
5 田潔;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肖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徐碩;紅梅盛開 喜獲眾芳[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胡莎莎;“吳碧霞現(xiàn)象”聲樂教學理念探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9 盛況;論美聲唱法中的聲情并茂[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魁麗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及其發(fā)展趨勢[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1890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1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