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婚俗儀式音樂的歷史與變遷
本文選題:瑤族婚俗儀式音樂 + 廣西賀州; 參考:《中國音樂學(xué)》2017年02期
【摘要】:本文對瑤族婚俗儀式音樂展開“歷史與田野”雙重維度的觀照,進而把握瑤族傳統(tǒng)音樂的整體文化意義。筆者通過對廣西賀州過山瑤婚俗儀式音樂的考察,認為其是自宋代以來瑤族傳統(tǒng)文化在長期的中國政治、社會、歷史發(fā)展語境中,經(jīng)受一系列“濡化”“涵化”過程的禮俗文化產(chǎn)物。它同時也是多元化社會、歷史背景下的與他文化互動、交融后的一種文化的選擇性傳承與重構(gòu)之產(chǎn)物。尤其是元明時期設(shè)立的宣慰司、衛(wèi)所制度,對于瑤族傳統(tǒng)文化的“涵化”過程營造了極其有利的社會空間。同時,瑤族自我文化“認同的力量”是巨大的、恒久的,幾寤樗滓魳分械摹白逍愿枨弧(“納發(fā)調(diào)”),“瑤族長鼓舞”等傳統(tǒng)文化符碼表明族群認同意識的文化自覺,其是保護與傳承瑤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內(nèi)在驅(qū)動力。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ual dimensions of "history and field", and then grasps the whol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Yao traditional music.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itual music of the wedding custom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in Hezhou, Guangxi,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Yao nationality has bee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litic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a series of "acculturation" and "acculturation" process of the products of custom culture. It is also the product of selective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kind of culture after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ult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uralistic society and history. Especially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system of Huanghui Institute created an extremely favorable social space for 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of Yao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Yao's self-culture, the power of identity, is enormous and permanent. The cod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folk song" ("Nafa tune") and "Yao long inspiration" in the music of marriage customs of Yao nationality indicat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identity consciousness, which is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Yao nationality.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歡;;淺析宗教儀式音樂的心理影響與治療意義[A];中國音樂治療學(xué)會第十一屆學(xué)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張蕭;首屆儀式音樂全國研討會舉行[N];音樂周報;2008年
2 記者 王笑笑;奧運會頒獎儀式音樂“金聲玉振”[N];北京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趙娟;七彩民歌 生生不息[N];廣西日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沈霜;重慶市若瑟堂天主教彌撒儀式音樂特征及其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6年
2 顏婷婷;佛教儀式音樂30年間之演變及其傳承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5年
3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9年
4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5 吳慧娟;福建仙游三—教儀式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xué)院;2010年
6 陳芳;華巖寺佛教儀式音樂及傳承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5年
7 趙書峰;湖南瑤傳道教音樂與梅山文化[D];中央音樂學(xué)院;2011年
8 紅梅;當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樂研究[D];中央音樂學(xué)院;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志群;景頗族目瑙縱歌儀式音樂研究[D];云南大學(xué);2015年
2 黃奇霞;潮陽棉安善堂“功德”儀式音樂的考察與研究[D];星海音樂學(xué)院;2011年
3 鐘素萍;贛南安遠九龍山觀音堂“朝神”儀式音樂研究[D];贛南師范學(xué)院;2015年
4 羅怡婷;貴池儺的文化與教育傳承功能探究[D];上海音樂學(xué)院;2016年
5 王曉鶴;甘肅榆中七月官神儀式音樂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09年
6 徐海波;甘肅會寧南門祭山儀式音樂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xué);2011年
7 烏云娜;巴爾虎人的儀式音樂與音樂生活的變遷[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1年
8 宋文賢;德宏地區(qū)阿昌族南傳佛教儀式音樂的研究[D];云南藝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9 郭聯(lián)俊;“維先達臘”儀式音樂研究[D];云南藝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10 崔婭楠;新形勢下我軍儀式音樂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xué);2013年
,本文編號:21119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211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