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父權(quán)話語:三部美國女性烏托邦小說中的另類公民身份
本文關(guān)鍵詞:超越父權(quán)話語:三部美國女性烏托邦小說中的另類公民身份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女性烏托邦小說 公民身份 性別包容性
【摘要】: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民身份建立在抽象的、普遍化的個人概念之上,往往因其“性別中立”而將女性排除在外。女性烏托邦小說批判現(xiàn)實社會,拷問自由主義公民身份的思想根源,以非凡的想象構(gòu)建與現(xiàn)實截然不同的、以全球化背景為視野的生態(tài)社會。 本文通過比較研究上世紀之交的早期女權(quán)主義烏托邦Herland、以及上世紀70年代的女權(quán)主義烏托邦The Female Man,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研究公民身份話語如何構(gòu)建女性的公共角色。Herland誕生于第一次女權(quán)運動之后,通過男女性別角色調(diào)換改變公共領(lǐng)域中女性身份,提倡具有母性特征的公民身份概念。The Female Man和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驗證“性別”來自文化構(gòu)建,通過淡化性別區(qū)分賦予女性話語權(quán)并改寫公民身份的內(nèi)涵。通過“思想實驗”,女權(quán)主義小說家在各自的烏托邦中重新構(gòu)建了女性的公共和私人生活,涉及生育問題、母親角色、兩性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公民教育,以及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女權(quán)主義烏托邦小說不僅為女性進入公共領(lǐng)域提供解決方法,更給出了公民身份的替代概念。
【關(guān)鍵詞】:女性烏托邦小說 公民身份 性別包容性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Abstract (Chinese)4-5
- Abstract (English)5-7
- Acknowledgements7-8
- Introduction: Absence of Female Citizen8-13
- Chapter 1 Theoretical Overview13-19
- 1.1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and Artificial Reproduction14-16
- 1.2 Civic Friendship and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and Inclusion16-17
- 1.3 Anthropocentric Stance and Sustainable Society17-19
- Chapter 2 Communitarian Rewriting of Social Organization19-31
- 2.1 Universal Sisterhood as Civic Friendship in Herland19-21
- 2.2 Emancipatory Reconfiguration of Sexual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Structure in The Female Man21-23
- 2.3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in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23-31
- Chapter 3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31-43
- 3.1 Maternalist Vision of Public Role for Women and Communal Parenting in Herland31-35
- 3.2 Socialization of Parenting and Education in The Female Man35-37
- 3.3 Inclusive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37-43
- Chapter 4 Land, Space and Identity43-56
- 4.1 Anthropocentric Stance to the Non-human Environment in Herland43-45
- 4.2 Negotiable Relationship to the Non-human Environment in The Female Man45-49
- 4.3 Rejection of Consumer Society in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49-56
- Conclusion: Imagining in Alternative Time and Space56-62
- Bibliography62-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建斌;烏托邦文學論綱[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02期
2 潘艷慧;“向后看的烏托邦”——論晚清作家的時間想象[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陳方;論中國近代烏托邦小說的意義[J];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02期
4 張中載;十年后再讀《1984》──評喬治·奧威爾的《1984》[J];外國文學;1996年01期
5 潘一禾;;經(jīng)典烏托邦小說的特點與烏托邦思想的流變[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董曉燁;;歷史·現(xiàn)狀·未來——對烏托邦小說的新歷史主義解讀[J];柳州師專學報;2008年06期
7 胡全章;;晚清烏托邦小說的主題特征[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鄧潔;;幻滅的烏托邦——解讀小說《千萬別丟下我》[J];考試周刊;2009年39期
9 劉欣;;中西小說缺類比較之烏托邦小說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10 史承鈞 ,伍斌;老舍與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Abdel-Rahim Mohamed Abdel-Rahim Alkordy;;全球化時代的語言演變(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Nathan Glazer;;Dual Nationality:Threat to National Identity,or Harbinger of a Better World?[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北京論壇(2007)論文選集[C];2007年
3 加藤節(jié);;后冷戰(zhàn)世界中民主面臨的考驗(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4 Wolfram Manzenreiter;;次級奧林匹克運動會與變化中的遠東想象力(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Thomas Banchoff;;世界事務(wù)中的信仰與責任(英文)[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謝文慶;;殖民體制之后的東南亞:民族國家及其不同政見者(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Montserrat Guibernau;;族群與國家差異:加拿大、西班牙和英國(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Emily S.Rosenberg;;全球視野下的消費主義(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T.K.Oommen;;國家、主流宗教社群與宗教共存:來自印度的經(jīng)驗(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山脅直司;;世界政治的新發(fā)展與全球本土化公共哲學的角色(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馬少華;我看“回家服刑”[N];法制日報;2003年
2 趙毅衡;惟一者虹影與她的神[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3 姚朔;用文字傳教的“鬼子大人”[N];中華新聞報;2005年
4 賴海榕;涉及民族關(guān)系的中英文詞匯的再認識[N];學習時報;2011年
5 邸永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再認識[N];中國民族報;2011年
6 何俊芳;俄語中的族類概念(上)[N];中國民族報;2011年
7 胡巖;也談涉及民族關(guān)系的中英文詞匯[N];學習時報;2011年
8 王寧;悼念師友佛克馬先生[N];中華讀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霞;美國哥特小說對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項歆妮;穿越邊界[D];南京大學;2013年
3 趙麗娟;羅伯特·騷塞史詩中的二元對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姚曉鳴;從后殖民主義到世界主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5 李霄垅;論唐.德里羅小說中的恐怖主義病理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徐彬;勞倫斯·達雷爾《亞歷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陳夜雨;諾曼·梅勒:美國當代文學的思想苦尋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Anka Lazarevic;[D];復旦大學;2012年
9 蔡玉俠;E.L.多克托羅歷史小說中的去神話改寫[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10 呂艾芹;中國文化情境下醫(yī)務(wù)人員組織公民行為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甘露;超越父權(quán)話語:三部美國女性烏托邦小說中的另類公民身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Michelle Fan;[D];復旦大學;2012年
3 楊s,
本文編號:9131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91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