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群體心理學解讀《蠅王》
發(fā)布時間:2020-07-11 17:18
【摘要】: 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成名作《蠅王》因“以清晰的現(xiàn)實主義敘述手法和為人所熟悉卻形態(tài)各異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人類世界的情況”而獲獎。自獲獎之后,國內(nèi)外的讀者和批評家才開始關(guān)注這位作家,十幾本專著和數(shù)以百計的評論文章從宗教原罪學說,神話原形批評學說和女性主義等多個角度對其主題意義和敘述結(jié)構(gòu)進行剖析。 本文依據(jù)群體心理學的理論,對作品《蠅王》人物性格首先進行分析。在分析故事中的孩子們最初理性的安排生活,隨后發(fā)生了沖突,以致相互殘殺,最后變成一群“野人”,本文運用群體行為學的去個體化和行為傳染理論分析從文明演變到野蠻的原因。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簡述了當前對作品《蠅王》評論的基本情況及研究這部作品的意義,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二章運用群體心理學分析作品的人物性格,地位及領導能力等方面。第三章和第四章,通過群體心理學的去個人化和行為傳染理論,分析了孩子們的行為為什么會從文明變成野蠻。去個性化是指個體失去了個體的約束力及自我評價貶低的心理狀態(tài)下,做出違反社會中常遵守的社會準則的事,表現(xiàn)出非正常的行事傾向。杰克利用面具隱藏自己的身份做出野蠻的事情。這樣可以擺脫自己的行為所要承擔的責任和良心的譴責。行為傳染表示在群體中快速傳播有形或無形的現(xiàn)象或行為。導致群體行為的不正常,杰克利用怪獸這一群體害怕的東西致使群體行為變得野蠻。最后一章是論文的結(jié)論,綜合前文所論證的內(nèi)容,重申論點。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561.074
本文編號:2750696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561.074
【引證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黎;云計算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506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75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