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視角下《可以吃的女人》和《浮現(xiàn)》中女主人公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女性主義視角下《可以吃的女人》和《浮現(xiàn)》中女主人公的比較研究 出處:《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被公認為是當代加拿大文壇上最重要的文學巨人之一,著名的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由于對加拿大文學發(fā)展所做的杰出貢獻,阿特伍德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 本篇論文選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早期的兩部作品《可以吃的女人》和《浮現(xiàn)》進行對比研究。將這兩部小說放在一起研究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它們的主題相似,探討的是知識女性如何在男權社會的強權之下沖破迷惘,彷徨的困境,踏上追求自我身份的征途。第二,這兩本小說從兩個方面探討了女主人公們追求自我身份的方式,,全面地揭示了阿特伍德的女性主義思想,即女性的生存觀點。 本文從女性主義視角對小說《可以吃的女人》和《浮現(xiàn)》中的女主人公進行細致的分析與對比,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阿特伍德筆下的知識女性走出困境,尋找自我身份時所體現(xiàn)的異同。這三個方面體現(xiàn)在: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受迫害程度的異同;女性在追求自我身份,實現(xiàn)身份重構時所采取的方式的異同;本論文嘗試得出這樣一種結論:無論女主人公處于何種不同的受害者境地,一旦她們踏上追求自我身份的征途,她們的目標和結局是相似的——自我重建。本文也將為這兩部小說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深刻的視角,讓更多的人關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女性問題。
[Abstract]:Margaret Atwood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giants in contemporary Canadian literature, a famous poet and novelist. Literary critic.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nadian literature, Atwood is known as the Queen of Canadi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takes Margaret Atwood's two early works, Edible Women, and emerging,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the two novels are put together: first. Their themes are similar, exploring how intellectual women under the power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confusion and loss, and embark on the quest for self-identity. Second. The two novels probe into the ways in which heroines pursue their self-identity from two aspects and fully reveal Atwood's feminist thought which is the viewpoint of women's exis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Edible woman" and "emerging", and discusse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ntellectual women in Atwood's works are out of troubl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earch for self-identity.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degree of persecution of women in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ways that women adopt in the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raw such a conclusio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victim situation the heroine is in, once they embark on the journey of pursuing their own identity. Their goals and outcomes are similar-self-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will also provide a new and profound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se two novels, and let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women in today's society.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1.07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察;;對“反面烏托邦”科技預警小說《羚羊與秧雞》的思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2 楊莉馨;;女性主義燭照下的經(jīng)典重述——評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珀涅羅珀記》[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4期
3 柯倩婷;;受害者的抵抗——論阿特伍德的《強奸幻想》[J];外國文學;2006年04期
4 袁霞;;試論《洪疫之年》中的生態(tài)思想[J];外國文學;2011年02期
5 劉意青;李洪輝;;超越性別壁壘的女性敘事:讀芒羅的《弗萊茨路》[J];外國文學;2011年04期
6 劉晶晶;;生態(tài)預警小說《使女的故事》[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7 楊莉馨;“反烏托邦”小說的一部杰作——試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新作《羚羊與秧雞》[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陳媛;;淺析阿特伍德小說中的女性邊緣化成因[J];科技視界;2013年28期
9 單宇;;論阿特伍德小說中的女性自覺與和諧構建[J];求索;2011年08期
10 董菁;;逃遁的存活之道——探討阿特伍德小說中女性的抗爭方式[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方紅;“完整生存”[D];蘇州大學;2008年
2 袁霞;反抗與生存[D];蘇州大學;2009年
3 李文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敘事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周怡;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的加拿大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蘭;論阿特伍德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若干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剛罡;阿特伍德與林白的女性寫作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霞;從無屬性到加拿大特性的建立[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劉顏;從征服到和諧共生[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5 蔡夢艷;《盲刺客》中父權制下的壓迫和反抗[D];中南大學;2010年
6 洪曉芳;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中的邊緣形象[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蘭芳;阿特伍德《盲刺客》的互文性[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敏;沖破失語的藩籬[D];寧波大學;2011年
9 秦文靜;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長篇小說的夢境藝術[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紅麗;《千萬別丟下我》中的反烏托邦思想[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253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42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