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本之爭”中的技術與藝術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阿本之爭”中的技術與藝術關系研究
【摘要】:技術與藝術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技術與藝術的關系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常常探討的話題。二十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發(fā)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機械設備便被作為全新的生產(chǎn)方式投入運用。技術也開始從各個層面對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以及思維方式產(chǎn)生影響,同時技術與藝術開始分化并呈現(xiàn)出新的關系。新的科學技術在藝術領域的運用促進了新的藝術形式的產(chǎn)生,傳統(tǒng)藝術的生產(chǎn)模式、接受方式以及審美模式都在悄然發(fā)生著改變。藝術從精英階層的掌控之中解放出來,使普通民眾也能參與到藝術活動中去。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預示著全球越來越結合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藝術文化相互影響滲透。在現(xiàn)代技術以及多元思維方式的影響之下,當下的藝術呈現(xiàn)為一種多元化的發(fā)展模式。藝術活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在藝術發(fā)展中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是復雜的、變化的,兩者相互滲透和影響。處于科學技術發(fā)展帶動社會變革時期的阿多諾與本雅明都對技術與藝術關系展開過討論,尤其是對受到機械復制技術沖擊下的傳統(tǒng)藝術,以及具有廣泛社會民眾參與性的大眾文化等問題上產(chǎn)生了激烈的論爭。他們的美學理論以及藝術研究的相關思想依然對當下的藝術活動起到著深刻地影響作用。在對兩人觀點的比較中將“阿本之爭”這場學術論爭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以阿多諾與本雅明兩人對于技術與藝術關系的比較作為研究的視域,由此對二十世紀初科學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異化之下藝術處境的展開思考,進而以阿多諾與本雅明的相關論點對當下的技術與藝術關系展開討論和反思。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中,藝術是人類社會活動直觀的反映,技術在影響社會促進其發(fā)生變革的同時,對藝術也會帶來相應的影響。一方面,新的技術手段為藝術理念的實現(xiàn)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更是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撐。在科學技術的合理性對藝術的發(fā)展起到著重要影響的同時,藝術反過來也對技術的理性思維產(chǎn)生著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改變社會面貌對人們思想觀念帶來影響的同時,也從思想層面對藝術理念等方面造成了沖擊,消費市場的形成使得經(jīng)濟利益成為體現(xiàn)和衡量藝術價值高低的標準。雖然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藝術和社會的變革,但藝術作為人類文明中與宗教、道德等感性思維相關聯(lián)的反映,在藝術活動中要抵制利益化和工具化的消極思想對藝術領域的侵蝕,保持藝術獨立自主的特性,避免淪為意識形態(tài)的附庸與物質(zhì)需求的工具。在當今社會的藝術活動中,技術與藝術呈現(xiàn)出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兩者之間互相促進和發(fā)展。另外,技術與藝術已經(jīng)完全與人們?nèi)粘I盥?lián)系起來,并一道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在社會活動中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阿本之爭 技術 藝術 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0-0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6
- 0.1 研究緣起8-9
- 0.2 研究目的9-10
- 0.3 研究現(xiàn)狀10-14
- 0.4 論文結構安排14-16
- 第1章“阿本之爭”中技術與藝術之爭緣起16-29
- 1.1“阿本之爭”的語境考察16-21
- 1.2“阿本之爭”的主要問題21-25
- 1.3“阿本之爭”的原因及結果25-29
- 第2章 阿多諾、本雅明對技術與藝術關系比較29-44
- 2.1 技術作為藝術的催化劑29-35
- 2.2 技術與藝術作為蒙蔽人性的致幻劑35-40
- 2.3 藝術作為人性救贖的解藥40-44
- 第3章 阿本之爭視域下對技術與藝術關系的反思44-55
- 3.1 當代語境下技術與藝術關系的思考44-47
- 3.2 技術、藝術與當代社會關系47-50
- 3.3 技術與藝術之爭的意義50-55
- 結論55-57
- 參考文獻57-60
- 致謝60-61
-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6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謀;本雅明之死[J];讀書;2003年02期
2 羅如春;靈韻脈脈盡氤氳——論本雅明的“靈韻”觀[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研究生論叢);2003年S1期
3 斯蒂芬·布隆納;朱寧嘉;;修復碎片:瓦爾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義(第一部分)[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4年00期
4 馬友平;古典與現(xiàn)代的交融——對本雅明“美”的獨特含義的解讀[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趙勇;于閩梅;;筆談:特定歷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2期
6 李云剛;;整合還是顛覆:阿多諾與本雅明之爭[J];求索;2007年03期
7 紀逗;;本雅明的歷史觀解讀[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年03期
8 劉思聰;;震驚體驗與藝術的政治化潛能——本雅明論電影與攝影[J];文藝評論;2008年03期
9 馬大康;張書端;;作為藝術生產(chǎn)力的技術——本雅明論藝術與技術[J];社會科學;2008年10期
10 張典;;本雅明的救贖歷史觀[J];襄樊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加才;;本雅明理論的懷舊主題及其當下意義[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黃鳳祝;;救世理念與歷史唯物主義[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 尹樹廣;;本雅明的歷史政治哲學(草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孫斌;張艷芬;;從敘述的沒落到電影的興起:對本雅明美學思想的一個考察[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1)[C];2013年
5 陳祥勤;;神性語言、柏拉圖理念和歷史的彌賽亞救贖——本雅明的歷史哲學的神性基礎[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華讀書報;2014年
2 無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報;2001年
3 河西;夢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記[N];文匯報;2003年
4 譚小歌;抗拒機械[N];光明日報;2009年
5 趙武平;“波西米亞人”本雅明的幻滅[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劉建茂;無奈中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N];河南日報;2004年
7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命運的關聯(lián)[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8 陳鴻;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華讀書報;2002年
9 楊栗(書評人);“攝影”的野心[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10 孫斌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拉得更近與看得更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文杰;藝術“裂變”時代的美學[D];復旦大學;2009年
2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3 孫善春;神學還是馬克思主義?[D];浙江大學;2007年
4 紀逗;論本雅明的歷史和時間意識[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朝輝;困與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論的精神視域[D];青島大學;2010年
2 馬友平;拯救與回歸——本雅明現(xiàn)代藝術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范英豪;論本雅明的贖救美學[D];蘇州大學;2002年
4 杜曉娟;論本雅明的文藝批評思想[D];新疆大學;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藝術審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6 劉建茂;論本雅明的文藝思想[D];鄭州大學;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呂瑞新;論本雅明藝術救贖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樹娟;本雅明大眾文化理論探析[D];蘭州大學;2012年
10 張亮亮;本雅明文藝生產(chǎn)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1000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0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