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的命運與比較文學的前景
本文關鍵詞:“世界文學”的命運與比較文學的前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從我國高等院校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出發(fā) ,論證了“世界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存在的合理性 ,從而肯定經(jīng)過合并而新設置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存在的必要性 ,認為這種合并既不是后者對前者的“歸順” ,也不是前者對后者的“吞并”。論文還指出了目前我國比較文學研究中存在的三大弊端 ,強調(diào)比較文學的前景不在于切斷、而在于強化它與世界文學的聯(lián)系。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 合理性 問題 前景
【分類號】:I0-03
【正文快照】: 最近一個時期 ,關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一學科的議論頗多。在全國性的本學科教學研討會或校際高層次座談上 ,一些學者就“世界文學”學科是否應當存在、“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兩個學科是否應當合并、“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等問題 ,暢談了自己的見解。這些議論 ,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辜正坤;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泛比較文學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費書東;他知道自己是個詩人——論方平的跨語際實踐及其比較文學史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辜正坤;外來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靖莊;;法國《拉羅斯百科全書》(1978年版)論比較文學[J];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04期
2 古文;朱福華;;東德《梅耶斯百科全書》(1979年版)論比較文學[J];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04期
3 樂黛云;;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一瞥[J];讀書;1982年06期
4 牛庸懋;比較文學瑣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5期
5 彭;;《比較文學原理》中譯本刊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6 劉以煥;比較文學發(fā)凡[J];文藝評論;1984年01期
7 王少梅;;誤引一例[J];讀書;1985年01期
8 劉象愚;比較文學方法論探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9 嶺;比較文學兩大學派[J];浙江社會科學;1986年01期
10 維拉·波蘭特,方維貴;文學與疾病——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方面[J];文藝研究;198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一介;;關于文化問題的幾點思考[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紀念馮定百年誕辰研究文集[C];2002年
2 汪政;;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評《水乳大地》[A];2003年中國小說排行榜[C];2004年
3 莊文泉;;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學為平臺,多樣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屆科學論文研討會專輯論文集[C];2004年
4 修剛;;前言[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立;;海意象與中西方民族海洋觀中的文化精神[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6 樸宰雨;;韓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A];現(xiàn)代東亞語境中的魯迅研究——中韓魯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吳格非;;外國文學,翻譯文學,抑或中國文學?——走向一種當代解構(gòu)主義和比較文學雙重語境下的文學翻譯觀[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8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簡介[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王紹平;;比較文學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姚文放;;文化在文學領域中的表達——巴赫金的啟示[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玉梅;比較文學的昨日與今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嚴學;研究生院新增六十五名博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3 譚佳 劉穎;站在21世紀人文精神的最前沿[N];社會科學報;2004年
4 陳飛;“古代文學”的學科自覺[N];文藝報;2004年
5 高旭東;中西文化流動與文學之橋[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楊乃喬;關于“poetics”的意義及其誤讀[N];中華讀書報;2004年
7 顧鈞;玉人何處教吹簫[N];中華讀書報;2004年
8 臧小平;臧克家:深植心間的愛[N];北京日報;2005年
9 梁志剛;我所知道的季羨林先生[N];中國檔案報;2005年
10 黃寶生;跋涉在梵學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云;西方前現(xiàn)代泛詩傳統(tǒng)——以中國古代詩歌相關傳統(tǒng)為參照系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林;論田漢的戲劇譯介與藝術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3 李偉f ;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樊星;影響·契合·創(chuàng)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 姜玉芳;我詩故我在——杜甫與唐代文化[D];山東大學;2005年
6 姜源;異國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5年
7 鐵安;蒙古民間魔法故事類型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8 陳黎明;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20世紀后期中國小說[D];蘇州大學;2005年
9 王曉燕;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10 趙新林;Image與“象”——中西詩學象論探源[D];四川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費書東;他知道自己是個詩人——論方平的跨語際實踐及其比較文學史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王妮娜;《母親》與《為黨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審美話語[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孫立春;芥川龍之介的中國認識[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4 李為yN;19世紀前中西游歷小說的文體流變[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雁R
本文編號:2656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5627.html